分享

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夕阳楼》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题下自注说:“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者。”荥阳即今河南郑州,是李商隐的第二故乡(原籍怀州),今遂州萧侍郎,指当时被贬到遂州(属剑南东道)的刑部侍郎萧翰澣。萧澣在大和七年三月到八月底,曾任郑州刺史,夕阳楼就是他在郑州任上所建。李商隐受萧的器重与厚遇,所以题注称萧为“所知”。后萧澣被贬逐到遂州。诗人登夕阳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婉的小诗。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的愁绪,就像登上高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
前两句写登楼远望,触景生愁。“花明柳暗”,本是爽心悦目的美好景色,但在别有伤心怀抱的诗人眼里,却是惹愁牵恨之物。李商隐出身比较寒微,特别重视“知己”的理解和帮助。一年前,非常赏识和栽培他的崔戎在兖海观察使任上溘然长逝;现在,另一位对他厚遇的知己萧澣又被贬远去,这就使诗人越发感到孤孑无依。而他多次应试不第,也无疑更加重了落拓不遇的悲慨。再加上朝廷中李训、郑注专权,宦官势炽,时代与个人身世的浓重阴影,使得这位敏感而重情的诗人更加多愁善感。“绕天愁”,不但写出愁绪的悠长和纷乱,而且与登高望远的特定情境切合。一、二两句,按实际生活次序,应是先登上层楼,后触景生愁。现在这样调换次序,,一方面是为了要突出诗人登高望远的无边愁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登上层楼的叙述带上浓郁的抒情意味,显出曲折顿挫之致。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的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
三、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的孤雁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穹,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的余光下孑然远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的联想到被贬远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的孤雁一样孑然无依,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的表达了一种典型的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意识到这一点,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孤鸿”尚且有关心他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
附录《夕阳楼》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译文
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绪,
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
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
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

注释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者。』
荥阳: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一带。
是:指夕阳楼。
所知:所熟悉的人。萧侍郎,名澣。《旧唐书·文宗纪》:"大和七年(833)三月,以给事中萧澣为郑州刺史,入为刑部侍郎。九年六月,贬遂州司马。"《地理志》:"遂州遂宁郡,属剑南东道。" 萧澣贬遂州司马,不久病逝,商隐作有《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名家点评

谢枋得:夕阳不好说,此诗形容不着迹。孤鸿独飞,必是夕阳时;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诗话》)

徐充曰:身无定居,与鸿何异?此因登夕阳楼感物而兴怀也。胡次焱注:身世方自悠悠,而问孤鸿所向,不几于悲乎?“自”字宜玩味。我自如此,何问鸿为?感慨深矣。焦竑曰:感慨无穷。此与“最无根蒂是浮名”同例,驰竞者诵之,可以有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纪昀:“借孤鸿对写,映出自己,吞吐有致,但不免有做作态,觉不十分深厚耳。”(《玉溪生诗说》)

冯浩:“自慨慨萧,皆在言中,凄惋入神。”(《玉溪生诗集笺注》)

刘学锴余恕诚:“三四巧于言情,不直言己之身世如悠悠孤鸿,而谓方将同情孤鸿之远去,忽悟己之身世亦复如彼。是怜人者正须被怜,而竟不自知其可怜,亦无人复怜之也。运思固极婉曲,言情亦极凄惋,然浑朴之气亦因之而斫削。纪评虽稍苛,然眼力自非张氏之一味吹捧者可比。”(《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夕阳楼》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