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是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可分为两层。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首联是说,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颔联是说,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多所策划,却不为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宪宗也曾锐意收取河陇,却不及西征。赍志以殁。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汉张良的故事。不仅以之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之意,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汉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错,足见对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皇帝乘龙成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切宪宗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作者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其猝然而逝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作者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颈联是说,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尾联是说,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样呢?作者不用直书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来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而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出之,加强了讽刺的力量。全诗旨在讽刺当时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而只知道享乐,表达自己对国家边防的深深忧虑。
附录《河湟》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译文
注释 名家点评 宋代吴可《藏海诗话》:“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此联甚陋,唐人多如此……子苍云:小杜《河湟》一篇第二联“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极佳,为“借箸”一联累耳。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观此则载曾谋复河湟,史亦不言其事。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