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慢性肾衰

 呵呵8909 2018-07-16

一、慢性肾衰竭用药需权衡药物配伍

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病发展的终末期,肾脏进行性受损加重,发病机制复杂,兼并症状多而缠绵。慢性肾衰竭肺脾肾受损,以脾肾虚损为主,湿浊、痰湿、瘀血潴留为标,两者互相影响。治疗专攻邪则伤正,单扶正又留邪,因此要扶正与祛邪组方合用,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此为本病的有效治法。用药原则补肾需注意调剂肾之阴阳平衡,补脾需健脾醒脾祛湿,活血化瘀、清热泄浊不可过猛,反而伤及人体正气。

张琪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脾与肾关系密切,是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脾肾必须保持协调,“肾如薪火,脾如鼎釜”。而前人“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各有偏执,慢性肾衰竭需两者结合才全面。

因此创立加味参芪地黄汤脾肾双补,在延缓肾功能受损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慢性肾衰竭肾脏虚损,往往阴阳俱虚,补肾阳与滋肾阴,当根据临床表现孰轻孰重,适当调整比例,以平为期。

药味配伍孰轻孰重当根据辨证正邪轻重的程度,不能重伤正气。针对病机之错杂的慢性肾衰竭,张琪教授善用作用相反或性质对立的药物以应对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如常散与敛、寒与温并用、消与补兼施、气与血、阴与阳互补。

尿毒症期当湿热痰浊中阻时,常拟化浊饮治疗。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药与砂仁、藿香、草果仁、苍术等辛香开散祛湿药共用,两类药相互调剂,既不致苦寒伤胃,又无辛燥耗阴之弊,使湿浊毒热之邪得以蠲除。对胃热阴亏脾湿、湿热中阻、脾失健运、升降失调者,用甘露饮滋阴清热。二地、麦冬、石斛滋养脾胃之阴,黄芩、茵陈清热存阴,加麦芽、佛手、紫苏、砂仁、草果仁等香燥化湿醒脾,与苦寒药合用,既可防其滋腻有碍脾之运化,又调和脾胃功能升清降浊,增强健运功能。

创立的归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肾衰竭之脾胃虚弱、乏力贫血者,当归、白芍二药调剂六君子偏温燥之性,是药性平和,补气补血并重等诸多权衡药物合理配伍的实例。张琪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用药是在古方的基础上升华发展创新的,君臣佐使配伍精当,十分注重药物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药性平和不伤及脾胃、不伤阴、伤阳、助热等偏颇,临床应用确有良好疗效。

大黄是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要药。《神农本草经》云:“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可治Y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虽为治疗慢性肾衰竭之有效药物,张琪教授认为必须结合辨证,属湿热毒邪蕴结成痰热瘀血者方为适宜,使大便保持每日1~2次,不可使之过度,以期既能排出肠内毒素、清洁肠道,又可清解血分热毒,并常与活血祛瘀、芳化湿浊之品共用,使毒邪瘀浊从大便排泄而出,而且通过泻下能减轻肾间质水肿,为“去菀陈s”之法。但脾气虚肾阳衰微者,大便溏,虽有湿浊内阻,亦不可用大黄,用之加重脾肾阳气虚衰,化源匮乏,促使病情恶化。因此,要恰当掌握应用大黄及剂量、用药方法和合理的配伍,方能达到去邪安正的目的。

二、量大剂重治疗疑难重症

由于古代医家所面对的患者以常见病为多,只要熟练掌握辨证论治方法,大多能收到预期的疗效,因而在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都曾反对处方中药味过多,剂量过重。特别鄙视那种不讲究辨证,靠堆砌药物、加大剂量以获疗效的做法,提倡用药轻灵,小方治病。因此,量大剂重的处方仅用于急、慢性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并且常常用于丸药、散剂的制作,而用于汤剂的并不多。

但在对疑难病的治疗研究中,在常法不效的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提倡用量大剂重治疗疑难重症。张景岳云:“病重者宜大,病轻者宜小,无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少,皆常制之药也。”张仲景在治疗外感病时用药皆少,如麻黄汤、桂枝汤,那是因为外感病机简单,但在治疗病机复杂的内伤疾病时就用大方,如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就有21味药,该方体现了健脾补气、滋阴养血、温阳、祛风、理气等多法并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就有23味药,也是寒热攻补并用,仲景可算是开用量大剂重处方治疗疑难杂病的先河。近代名医施今墨治疗疑难病用药也多在17味以上。

张琪教授根据多年治疗疑难杂症、重症及慢性肾衰竭等慢性肾脏病经验,认为上述疾病,具有多重复杂病机的特点,非量大剂重不能奏效,故处方时常多种治法合用,药味数目超过常规,剂量也应相对加重。药味多在15味以上,常达20~30味。虽药物繁多,但却是具有针对性的组方用药,并非简单堆砌。

例如,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时,其病机虚实夹杂,脾肾两虚的同时夹有血瘀、湿浊、热毒,因而在处方中分层次用药,常补脾益肾、活血化瘀、祛湿泄浊、清热解毒的诸多药物合用。如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及肾衰期,临床以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者居多,治法以补益脾肾、活血泻浊,方中既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又加菟丝子、熟地等补肾益精之品,同时又用连翘、大黄、黄连合草果仁、半夏以清热解毒化浊,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药味达20多种,但却多而不乱,有法可循,疗效甚佳。

张琪教授在治疗某些疑难重症时,某些主药的剂量常30g左右,甚达50~70g。他认为顽症、重症因病久邪深,药量小则病重药轻,若非重剂难起沉疴;再则当今中药野生的较少,多为人工种植,药力大不如前,故剂量较小则药力不足。例如,张琪教授在用黄芪作为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时,用量常在50g以上,最大量可用至75g;而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时,黄芪常量为50g,可用至100g,意在增强黄芪补气之功。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时大黄常用7~10g,浊毒内蕴明显,尤其见大便秘结时可用至15g,甚达20g,以增强泄浊祛毒之功,但要注意大黄应与其他药物共同煎煮,不可后下。又如,在用生石膏治疗实热证之高热时常量为50~100g,每于服药1~2剂后即热退。

近日诊一狼疮性肾炎合并脑病的患者,病史8年,现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大小便失禁、活动不利。该患病程长,病机复杂,若投药时药味不足,药力不够恐难以奏效,张琪教授辨证后予以补肾益气、活血通络法,地黄饮子合补阳还五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用药22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其中黄芪用到50g以加强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再如,张琪教授诊一以腰痛、背痛、小腿拘急为主诉之痹证日久患者,伴有乏力,舌质紫暗,苔白滑。处方以补肾强督之杜仲、牛膝、山萸肉、千年健扶正;辅以羌活、桑寄生、秦艽、防风、地枫以祛风除湿;久病多瘀,结合舌象,用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之养血活血之品以加强祛风除湿之功;久病入络,佐以通络之地龙、青风藤;以上诸药,可谓全面,但大医治病,当防患于未然,为防止上述药物久服伤胃,酌加石斛、麦冬、陈皮、麦芽养胃行气之品,再加甘草调和诸药。此方共由20味药物组成,但组方条理清晰,考虑全面,相辅相成,并无杂乱堆砌之嫌。《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云青风藤:“驱风湿,通经络。治风寒湿痹鹤膝风,肢节肿痛。”《本草汇言》云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须与当归、枸杞子合用方善也。”故而青风藤作为祛风除湿之主要药物用至30g,以图建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