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被骗事件为何会屡屡发生?该如何防范?

 仇宝廷图书馆 2018-07-16

老年人被骗事件为何会屡屡发生?该如何防范?

张嵘林律师 法律博客 6月12日

“骗老”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为什么会屡屡发生老年人被骗事件,如何减少甚至避免老年人被骗呢?


正文:1812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文 | 张嵘林律师

来源 | 张嵘林律师的法律博客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老年人腰包的富足,我们越来越频繁的看到、听到甚至亲身碰到身边老年人深陷各种骗术陷阱之中,这些陷阱有的拙劣不堪,有的精心包装,但结果都是被骗的老年人乐此不疲义无反顾的将大半积蓄扔入其中,直到事发才追悔莫及,甚至引发了一些家庭惨案。“骗老”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为什么会屡屡发生老年人被骗事件,如何减少甚至避免老年人被骗呢?


老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里面既有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也有对安享晚年所需财力的要求,往往情与财是老年人被骗的两个重要因素,作为骗子也主要抓住老年人的这两个心理,在情感与理财上做文章,这两个点或者相辅相成,或者一主一辅,但往往密不可分,经过步步引导环环设扣,最终将老年人的钱财骗入自己的口袋中。


骗子的手段往往有哪些呢?情感入手点往往在于养身保健,骗子的宣传核心就是只要买了这些产品做了这些服务就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多享受几年好生活,也可以避免给儿孙添负担。为了增加成功率,让老年人放下戒心,他们往往抓住部分老年人喜欢沾小便宜的心理逐步让老年人逐步放下戒心,通过免费讲座、免费体检、免费体验服务、免费参观活动等让老年人先产生信赖感或者消除怀疑,再加上后期情感销售手法以及夸张的广告宣传,让人总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是真的有效果呢,最终冲动之下花了冤枉钱。理财入手点往往在于高息理财,核心就是通过远超银行的高额回报吸引老年人投资。也是通过前期免费送东西的小恩小惠,或者开办免费讲座、免费参观公司、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方式让老年人觉得投出去的钱很安全,而且回报很高,因此风险意识最终抵挡不住诱惑,落入别人的圈套。


看到如此之多形形色色被骗的实例,我们可能又气又急,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呢?个人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自我约束,警钟长鸣。不管是哪种骗人方式,不管如何包装,老年人只需要牢记一条就是“永远没有白掉的馅饼”“高回报必然高风险”。投资或购买产品前一定多和家人商量,切不可冲动,多听听家人的意见,宁可错过,不要做错,这样就可以规避大部分的骗局。


二是社会共治,做好监管。防止“骗老”需要加强社会共治,消灭“骗老”滋长的土壤。比如:一些正规的报纸、电视节目在刊发涉老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时,一定要严把关,不能罔开绿灯,以自身的信用为骗子进行了背书。作为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涉老群众组织避免接受保健品、理财企业在一些活动的赞助,特别是以敬老、爱心、公益、福利旗号所做的活动一定严加审核,避免替骗子做了嫁衣,成为骗子敛财的工具。


三是家人关怀,看看聊聊。尊老爱老是传统美德,部分被骗的老年人或是疏于家庭的关怀,或是日常交流不紧密,作为子女只有经常对老人关怀才能知道老人的生活动态,及时发现一些不对的苗头,避免老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四是日常普法,加强宣传。通过媒体报道、社区普法、发放传单、相关机构组织活动等日常普法教育与宣传,提高老年人对骗子的防范意识与欺骗手段的认知,提高自我防护的手段与能力。


五是专业治理,司法保护。“骗老”涉及的犯罪行为主要有诈骗罪、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对涉老型、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惩罚力度和对理财类企业的执法稽查力度,尽可能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沟通、协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打击防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犯罪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在社会上形成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好局面,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报案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查明是否涉嫌相关违法行为,对于切实的违法行为应及时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应移交司法部门,避免将此类案件简单的作为民事纠纷,让骗子有恃无恐,增加“骗老”的违法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