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阴澍雨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展览时间 2018年7月11日至7月22日 展览地址 中国美术馆4号展厅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0) 夜半虫鸣 文·阴澍雨 个展遇上了世界杯,又恰逢北京的炎夏,忙碌中甚是疲乏。每至深夜,白日的燥热才渐渐退去,屋外泛起的一丝静谧。微光之下,蛾飞、鸟作、虫鸣,渐渐入睡在杂糅渐远的声响里。也只有这夜半的时间,算是在城市生活之余,慰藉自己的少许暇时吧。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 求学和工作的缘故,我早早的离开老家,挤身在城市里,对“故园”也多了层饱含凝重的眷想。而心里的故园和童年,夹杂着虫鸣野趣,从未远离。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2) 对于昆虫的了解,大都是儿时积累下的。田野里、庭院中,不同的昆虫具备不同的习性,有的喜欢在白日飞舞,有的喜欢在夜里潜行。儿时的小伙伴们会用不同的办法捕捉,一起观察玩耍,其乐无穷。早上趟着草丛中的露水,会惊起各种飞虫,蚂蚱的翅还有些湿,不十分灵活,容易捕捉。白天在大树下看蚂蚁大战,能看上个把钟头,一动不动。晚上拿着手电筒,在树上找蝉蛹,那是难得的美味。夜晚乘凉时,灯下会飞来很多不同的夜蛾,扑啦啦呼扇着翅膀,有的个头硕大,翅脉纹路精美;有的个头很小,双翅振动频率极高,难以捕捉。最刺激的是去捅个马蜂窝,虽说这事轮不上我,但还是好奇,玩伴们一起围观,还会一起惊叫着逃跑。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3) 研究昆虫好像是门功课,不用家长督促,自发学习,而且深入,可就是不考试,学的好也没什么用。什么样的虫有什么样的翅、什么样的须、什么样的腿?是喜欢爬还是喜欢跳?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后来慢慢长大,这门课就不大修了,而且兴趣减淡。现在想想,这些观察昆虫的经验,对于画画还是很有帮助。至少表现物理结构时,能做到比较准确。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4) 中国画里的草虫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历史上画草虫有很多专而事之的大家,但我总以为是个小技巧,称之为“描虫小技”。慢慢画得多了,这小技巧里也积累了许多体验。描虫技小,虽为微观世界,尤可见大。可体察天地自然之趣,也可见画者性情与心地。我画草虫,慢慢成了情感的寄予,让我能够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找到心灵的归宿感。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5) 今年的北京热得早,好像草虫也活跃得早。夜半时分,恍惚间的蛙声虫鸣,忽隐忽现、渐近渐远,非常熟悉。半梦半醒时的虫鸣,已经分不清是窗外还是梦里的。我也忘了自己是身在都市,还是身在故园。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6)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7)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8)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9)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0)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1)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2)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3)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4)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5)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6)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7)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8)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19) 《夜半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