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官场套路深:县令得罪宰辅儿子反被宰辅连升三级

 思明居士 2018-07-16

杨溥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对慢待其子的江陵县令范理,不仅无责罚之意,反而提拔重用的故事,更为后人称道。

明宣宗时,杨溥在朝廷任宰辅。

明朝官场套路深:县令得罪宰辅儿子反被宰辅连升三级

明初少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溥

杨溥终日为国事操劳,加上年事已高,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乡石首省亲了。其子杨旦思父心切,千里迢迢来京城探望。一路上,沿途地方官员趋之若鹜,有的设宴招待,有的馈赠厚礼,拜托杨旦在父亲面前多多美言,杨旦一一应允。唯有江陵县令范理对杨旦非常冷淡,仅以粗茶淡饭待之,让杨旦耿耿于怀。杨旦寻思着找个机会在父亲面前告范理一状,出一口恶气。

好不容易到了京城,父子相见,杨溥首丘之情油然而生。听说家乡石首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杨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聊着聊着,杨溥突然话锋一转,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郡守县令贤明?

杨旦想起自己对地方官员的承诺,谨慎地回答:“沿途的郡守县令都很不错,他们忠于职守,将郡县治理得很好。”随即将接待自己热情周到,送礼厚重的几位地方官员吹捧了一番。

杨溥摇摇头,不耐烦地打断儿子的侃侃而谈,问道:“那你说,谁最不贤明?”

杨旦回答说:“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

杨溥眉头一紧,忙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

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

杨溥微笑着问:“怎么个简慢法?”

儿子愤愤地说:“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奉为上宾,接待十分周到,临走时还送了不少礼物。可这个天台人对孩儿傲慢无礼,只按一般的礼仪接待我,也没有任何表示。”

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江陵县令范理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

杨溥暗暗记住了范理的名字,并派官员实地考察,得知范理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很受百姓爱戴。过了不久,皇上让大臣们推荐一位大臣,杨溥推荐了范理,他说:“小儿进京时范理不亢不卑,说明他为官清廉”。于是,他亲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当时,德安有数百家民田为楚王府卫护所占,而租税仍要失田农户缴纳。范理不畏权势,写奏章上报朝廷,将所占之田全部还给了农户。见范理在任上颇有建树,百姓有口皆碑,杨溥又推荐他做了贵州左布政使。

同僚对范理说:“杨溥身为当朝宰辅,你对他的儿子那么没礼貌,却还那么器重你,真是难得。你应当备一份厚礼,亲自上门致谢,拜为门生。甚少也应该写封信感谢一下。这样对以后的升迁有好处,这不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人之常情啊!”范理说:“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竟然没有登门拜访,也没有写信感谢。杨溥也没有因范理“不识抬举”而责怪他,反而提拔重用他,后来官至南京工部左侍郎。

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七月,杨溥去世的噩耗传来,范理悲怆不已,连忙备好香烛,面向湖北石首方向跪拜遥祭,放声悲呼:“国失贤相,我失良师!”泪如倾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