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神》热点过去了,你还记得什么吗?

 此用户不可见 2018-07-17


你好,欢迎回到北辰青年。


《我不是药神》火了好一阵子,顺带创造了无数篇10万+。


但是回过头,你还记得哪些观点呢?


好像是看了很多东西,但是一句都说不上来。

不难发现,每次热点都是这样的: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参与,争论,转发,再以更快的速度遗忘。最后,脑袋里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想说的就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关键是你怎么看,怎么想。




转载公号:L先生说

作者:Lachel



1


最近最火的电影,非《我不是药神》莫属。


截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药神在豆瓣是37万评价,9.0分。这在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多年不遇的奇迹。


不过我想借这部电影,跟大家聊的是:

如何思考一个不熟悉的领域。



大致翻了下简介,下面是《药神》的主要内容:

某制药公司生产了一种特效药品;

在国内售价非常高,许多病人买不起;

在印度仿制药便宜,但不允许进入中国;

于是,程勇开始帮病人「进口」仿制药。


网上有三种比较主流的声音。


第一种,义愤填膺,控诉药企唯利是图。

说实话,这种观点是属于比较浅层的思考。他只看到了最表层的原因,没有继续进一步思考长期结果、深层原因和其他影响,而是让情绪占据了统治地位。


第二种,则是考虑到药企也需要生存

他们能看到:走私仿制药、破坏专利权的行为,看似为病人谋福利,实际上破坏了药企的利益,削弱了药企研发新药的动力。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医药事业的进步。


第三种呢,则另辟蹊径。

既然病人要保障生存,药企要保证利润。那么,责任就落到了政府头上。


为什么政府不能花钱补贴、做研发?这样,既给了药企生存空间,又能有效压低药价。


第三种思维是不错的,给出了另一种解决思路。但仍然,还可以更好。




2



仔细看这三种观点,你会发现:

它们都有一个共性:不全面。


无论是站在病人、药企,还是政府的角度看待问题,实际上,都是把问题的视角窄化了。


这就是我们常犯的第一个错误: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独站在其中一个视角去看待,或是单独归因到某个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必须把视角拔高,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第二个错误是,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思维:一个问题存在就一定有,或者一定要找到一个解决方式。否则,任何思考讨论,都是无意义的。


其实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考和讨论没有价值。


请大家记住这两个错误。然后一起思考:


试一试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部电影。



3


首先,在这整个系统中,都牵扯到哪些元素?

有哪些人、组织、机构参与到了整个环节中?


最容易想到的是这几个:

药企,药店,病人。


药企研发药物,卖给药店,病人去药店买药。它们构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生产和消费链条。


但仅仅只有这三方吗?显然不是。如果你只看到它们,就很容易导向第一种(指责药企)和第二种(为药企辩护)结果。


这也是很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让思维停留在「显而易见」的层面。


至少,它还包括这些:

政府制定法律政策,掌握财政预算。

医院指导病人购买药品。

慈善组织为病人免费发放药物。

科研机构:为研发提供基础力量。

仿制药公司:原研地仿制公司、印度和国内仿制公司。

药企:科研人员,销售运营,公司管理层。

病人:能负担的富人和无法负担的穷人。

投资者:为仿制药和药企注入资金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


这些盘根错节的对象,彼此间通过利益、因果、驱动等关系,跟其他节点间建立联系,构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 —— 

这就是一个「拟合」现实世界的基本模型。


你列出来的元素越丰富,越详细,拟合程度就越高,越接近真实世界。


这就是第一步:找出构成系统的所有元素。


只有考虑到各元素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你才能从整体,而非单个元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4


找出了相关元素,下一步是什么呢?


针对每一个元素,我们分别去找到它的三个要素:

Have:你有什么(条件);

Need:你需要什么(需求);

Constraint:你有什么缺陷(阻碍)。


比如,对于病人:

Have:钱(富人),没钱(穷人);

Need:药(药企/仿制药公司);

Constraint:信息(不知道仿制药);


对于仿制药公司:

Need:利润;

Have:有效药物,无效药物;

Constraint:政策,技术,交通;


对于药企:

Need:研发经费;

Have:技术力量;

Constraint:高昂的研发和时间成本;


对于政府:

Need:社会稳定和公民福利;

Have:政治力量和税率调控;

Constraint:预算有限,效率滞后等等;


这一步的意义在哪里呢?主要有两点。

1)找出了所有元素的 H 和 N(供给和需求),我们就能把它们对应、连接起来。


2)通过思考各元素的 C(阻碍),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元素需要考虑和克服的困难,以及面临的阻力。

这有助于我们反复审视,每一个元素的作用。


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涉及任何专业内容。


只是通过规范的方法和流程,把它们列出来,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考范畴,来更好地鸟瞰整个图景。




5



最后,到了第三步:

把前两步所列出的元素对接起来,构成完整的链条。


如果存在无法对接,很可能就是 C 起了阻碍的作用。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

能否引入新的方法,消除这个C?

能否找到别的节点,绕开这个C?

能否通过优化调整,缓解这个C?


到这一步,我们就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填补思考过程的空白。


举个例子:穷人无法负担足够药费,只能寻求印度的廉价药品。那么,为什么这个情形没有成为主流呢?


通过针对性的搜索,我们可以得知:

国家为了打击假药,禁止不合规的药品进口。如果放开进口,固然能降低药价,但会影响药企的利益,也可能造成假药横行。


这就是仿制药公司的来源之一。


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缓解和消除?比如说,能否给某几家仿制药公司开放一批牌照?诸如此类。


这里的重点,在于博弈和平衡。

它可能会造成什么结果?能否干预和消除?


重点在于,整个系统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如何通过重构、对接和调控,来实现系统整体性效率的上升,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


另外,框架和模型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它们能做的是:

指导你「朝什么方向去思考」;

让你知道「应该获取什么信息」;

以及如何把获取到的信息,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


这就是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过程。




6


你可能也看到了。思考到最后,我们依然没有得出有效的结论,依然没有得到「问题的解答」 —— 

我们得到的,只是「可能性」和「假设」而已。


这是正常的。并非所有问题都有明确的解答。

因为如果有,它早就已经被解决了。


但这个过程中,你会更加了解这个领域,锤炼你的思维能力。这就是思考的意义所在:


思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最优解,

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