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木斋 2018-07-17

说文解字弟一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部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说文解字弟二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043·





044 册(cè)

符命也。诸矦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属皆从册。楚革切。笧,古文册,从竹。

 

很显然,“册”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指古代编串在一起用来书写的竹简。


所谓“符命”,特指皇帝的诏书。徐师曾《文体明辨·册》:“古者册书施之臣下而已。”《书·顾命》:“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郑康成注:“御犹向也。王此时正立宾阶上,少东。太史东面,于殡西南而读策书,以命王嗣位之事。”


徐灏笺:“凡简书皆谓之册,不独诸侯进受于王也。此举大者而言,符、册亦二事也。”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盖竹削不编曰简,对册为文,犹言简略也。编之曰册,以其行列乍迫,犹近人谓竹编曰簿、曰筰是也。”《释名·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敕使厘赜不犯之也。”


“象其札一长一短”,徐复说:“汉代墓穴出土简册之形制,皆由大小长短相同之札编结而成,并非一长一短。甲骨文竖画有一长一短者,亦有长短相同者。《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亦为简策,惟年代久远,竹木保存不易,故尚无出土之殷人简册可左证者。”(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第35—36页。)


简用竹制作,所以古文册字从竹,写作“笧”。《正字通·竹部》:“笧,古文册。”册、笧是一对古今字,册古而笧今。古“典”字是“册”下带几案,甲骨文中还带有两只手,以表示经典的珍贵。从《说文·丌部》:“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还能看出来。“册”的本义是书简、简册;“典”字的本义是重要的简册、书籍。“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认为“常见的‘册’和‘史’字,即与宗庙中庄严肃穆的礼仪有关”。(BernhardKarlgren,“Some Early Chinese Bronze Masters,”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Eastern Antiquities,no.16(1944),pp.3-9. 高本汉更早的研究可以参观:Bernhard Karlgren,“Some Fecundity Symbols in Ancient China,”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2(1930),pp.1-65.)现在所能见到的战国竹简,宽度在0.6厘米至1.1 厘米之间;长度差异较大,有20厘米以下的,也有68厘米的;竹简上的文字或多或少,少则几个字,多则70多个字。把写有字的竹简有序编缀在一起是为“册”,用手把册捧起放到桌等几案上查阅的即是“典”。相关讨论另可参观《竹部》。


古人常常借“策”为“册”,《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古书中册命、简册的“册”常写作“策”。现在和以前不同,一般来说“册”字已不用“策”字代替,只在使用“简册”、“遣册”等古代词语时,有时仍可借“策”为“册”。


《册部》“文三,重二”。部中有“嗣”和“扁”字,这两个字都是以“册”作义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