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五行说

 天问fdoo4nt3qd 2018-07-17

在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家学说都力求从总体上说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质或宇宙万物本原的问题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探讨、认识这一问题,是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但在科学还没有进步到足以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能先由哲学提出某些猜测和作出一定的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宽松活跃的学术气氛,为这些学说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中国哲学家们对自然本质的各种看法,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内容大体上是类似的。关于宇宙论和时空观的内容,将分别在天文学和物理学部分介绍。

殷周时期已经产生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仍然是这一时期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重要学说。五行学说是从西周的'五材'演变而来的。汉初伏胜所着的《尚书大传》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士卒欢乐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基本材料的看法,当是有古老渊源的。《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郑桓公之问时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个回答表明,当时还只是把土与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还没有把它们上升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左传》中记载的关于柳下惠(展禽,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的一段话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这是最早出现的'五行'二字。《国语·周语下》记载公元前572年的一段话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六'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地五'即指五行,并把它们上升为正常的自然规律('数之常也'),这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了。到公元前6世纪末,五行即被推广到各个方面('五味'、'五色'、'五声'等),并被看作是'礼'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可能是战国时人伪作的《尚书·洪范》中则进一步概括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规定。

西周末年,还产生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对立的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天地分离、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各种自然现象。天气为阳,性质是上升的;地气为阴,性质是沉滞的。两种气的协调交感作用,生成万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气不和,就会引起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今陕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阳父说这是因为'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①于是便发生地震。

到了战国时期,几乎各家都把阴阳看作自然界两种对立的力量。《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阳蕴涵于万事万物之内,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这里把阴阳看作是万物的基本属性。《荀子·天论》称:'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并用'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来解释星坠之类的自然现象。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的《易经·系辞传》中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称:'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是说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互推移,即生变化,在这种对立统一的作用之下,就发生了万物的演化。这可以看作是对先秦阴阳学说的总结与提高。

战国时期,从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被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论的结合,又构成了我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先秦学者也有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归结于一种具体物质的。《管子·水地》篇称:'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万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这是水一行说。《庄子·在宥》篇假借黄帝时代的广成子之口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这是土一行说。尽管我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水一行说、土一行说还比较粗糙,但都在试图把自然界无限多样的物质存在形态统一于几种或一种物质本原,用统一的观点去解释宇宙万物,其中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和天才的猜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