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富豪和我国古人竟然不谋而合,我们应该给子孙什么?

 昵称m5Gu5 2018-07-17

大意是:疏广、疏受(西汉时的高官)回到家乡后,令家人变卖金子,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一起饮酒取乐。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了吗?我是想让他们在自家的土地上勤劳耕作,过普通人的生活。如果我用这些金钱为他们增加财富,只会使他们懈怠懒惰。子孙若是贤能,财产多了就会损害他们的意志;子孙若是愚庸,财产多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这是公元前提出的理念了,两千多年后,当今尤其在美国的富豪中深得人心:比尔盖茨、巴菲特、扎克伯格都先后宣布过,只为子女留下自己财产的1%,而将99%捐给慈善。虽说他们的1%也是很多哈,子女要是省着花可以花一辈子(要是骄奢淫逸的话分分钟就能花完),但这毕竟是一种态度。盖茨还呼吁数百名美国富翁一同宣誓“捐赠承诺”行动,至少将他们一半的财产捐给慈善,类似的报道网上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


既然不是金钱,那么父母给孩子什么更重要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个教育金字塔(同样适用于自我修养):



身体是低层建筑,是一切的根本。大家可以查一下,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普遍寿命都高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均值。就拿历任美国总统来说,他们平均就比常人活得久,而且特别有活力,比方老布什,90岁了还玩高空跳伞。其实这是统计学所谓“存活者偏袒”(Survivorship Bias)的实例。也就是说,可能有很多同样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寿命短,或者活的时候不够健康,没有足够的时间铸就伟业,他们也就没能被历史所记下。因此,并非因为是伟人所以活得长,而是因为活得长所以更有可能成为伟人。


霍金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他活下来了,才能后来写了《时间简史》和做了更多的研究;要是他二十出头的时候,如同医生预测的那样不幸无法生存,那么他只是一个被身边家人朋友默哀的学生,我们后来也不会听说伟大的霍金。当然,身体的好坏也有天生(基因)和运气的成份(如霍金不幸得病),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给予和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生活、锻炼的习惯;我们自己能做的也是如此。


身体之上就是品德。现在我们对小孩的教育,往往偏重才能。一个小儿能背唐诗、能说一口英语、能解一道数学题,可以得到好多亲戚和旁人的赞誉;而娃儿和别人分享玩具、或者做更公益的事,很少有人那么热切地去表扬,甚至有人会教孩子不要“犯傻”。这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资治通鉴》开篇就写道: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自古以来,人们都爱“才”。一个人的才能很容易吸引眼球,很快可以闪耀;一个人的美德,却要天长日久才被人品味。严于律己的人还会被敬而远之,有德之人经常会被人说成“傻子”。可是,古训的告诫:败家子往往是因为才有余、德不足。父母是否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我们在对小朋友的教育上,是不是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品德不好,再有才华,最后也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葬送人生。



“身体”与“品德”之间,哪个最为根本,哪个更重要,是有所争论的。有的人认为,“德”甚至高于身体,没有品德的人即使有了强健的体魄也是白搭;反之,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寿命短,昙花一现,也算不愧人生。这样的观点在古代更为普遍,或者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更需要人们有德。而在当代,从我们个人角度出发,大家都不是“圣人”,身体还是应该排第一位,没有身体什么都没有了。毛主席写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他也认为品德和智力都是附属于身体的。


我们常说的“德智体”,有了“体”和“德”作为基础,往上应该是“智”了吧?其实非也。尤其在小儿女成长期间,“志”比“智”更重要。



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被父母安排去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外班,上了一节又一节的补习课,最后还是不知道究竟为了什么?现在我们身边,充斥着家长给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有更负责的家长,扛起担子,给小宝宝念书、亲自教孩子知识。这些都没错,这还是家长把学习的任务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要求子女成才,子女被动接受,双方将永远处于艰苦的斗争之中。怎么办呢?要是孩子自己树立了志向,那将形成自己主动想要成才的欲望。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从“要我成才”转化为“我要成才”,那么家长的任务可算是功德圆满了,也一劳永逸了。


以后的文章会给出一些具体如何培养志向的方法(都是个人小经验而已),但在“志向”之前,我想提出“情商”的重要性。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志,但不可不懂为人处世之道。有情商无大志的人,至少可以保证生活幸福;情商低的人,即使有志向,甚至很有才,都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


汉代的贾谊,21岁就出任博士,在朝廷上直接对答皇帝的问题,并被破格提拔升官,可谓少年得志。他写的《过秦论》我们上中学时都背过。苏东坡的名篇《贾谊论》称他为王佐之才,可是他最后郁郁不得志而死,年仅33岁。他没有终成大志的原因,苏东坡是这样分析的: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自伤哭泣,至于夭绝……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大意是:如果贾谊的情商可以高一些,在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在下取得大臣们的支持,和同事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怀疑他、大臣们不嫉妒他,那么不过十年他就可以得志。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顾影自怜,以至于早夭。真可惜啊!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有余而情商不足。


到此,我认为情商足以排在志向的前面。情商既然如此重要,要是更进一步,是否比品德更重要呢?我是这么看的:情商高但品德差的人,对于国家就会成为“奸臣”,在生活中容易成为“小人”,所以品德还是更重要一些。


总结一下,教育(或修身)的金字塔:身体、品德、情商、志向,这些一块块叠加上去,再往上,才和学习知识相关(以后的文章会继续阐述“学习能力”比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以及如何利用新科技学习的一些畅想)。我们很容易本末倒置,觉得学习和知识最重要,而忽略了下层的根基。



未完待续

这篇随感从不建议父母多给孩子钱财谈起,介绍了我的“教育金字塔”的理念。请留言抒发您的感想和观点吧!也欢迎返回公众号主页阅读我的小说《弦断有谁听》,我保证小说的情节要比这些随笔精彩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