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与血—— 1.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和生成离不开气化功能,若出现气虚则血也虚,就用当归补血汤来治疗血虚。 1.2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和气虚可致血瘀,气机逆乱可致血行逆乱而出血。如用补气、行气或降气的药物治疗血行异常,用补阳还五汤来治疗气虚的半身不遂等症。 1.3气能摄血~气虚失摄,可致出血病证,用补气摄血法可达止血之目的,用归脾汤治脾不统血之出血证。 1.4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之营养,故血虚气无以荣养,则气亦易虚,血脱气无以依附,使气也随之而脱。用独参汤的益气固脱治大出血所致的气脱病证。 …… 二.气与津液—— 2.1气能生津~津液源于水谷,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所以脾胃之气充盛,则津液的化生有权,若脾胃之气不足,则津液的化生衰少,故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呈现气津两虚的证状。 2.2气能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液、尿液外排,全赖气之升降出入运动,故而当气虚、气滞时,可致津行受阻,称为气不化水;当津液停滞时,可致气机不利,称为水停气阻。这两种病理变化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水湿、痰、饮、水肿等病变,所以常兼用行气、利水之治法。 2.3气能摄津~津液的代谢正常平衡及不无故流失,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当气虚或气的固摄功能低下时,则可导致多汗、多尿、遗尿及泪、涕失摄而过多等病理变化。 2.4津能载气~津液为气之载体,当出现漏汗不止,吐泻无度等津液外泄时,会导致"气随滓脱"和"气随液脱"之病理变化,出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之说法。 …… 三.血与津液—— 3.1均为液态物质,皆属于阴。 3.2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皆为津液,又为血的组成部分,津液渗注于脉中,与营气化为血。 3.3"津血同源"~皆为脾胃所化生之津液。 3.4"汗血同源"~衄家、亡血家不可发汗。 3.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luoyanghongrentang |
|
来自: 鉴益堂 > 《36.[杏林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