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由肾 kidney、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废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蛋白质等。 ![]() 一、肾脏 kidney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属于腹膜外位器官。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肾脏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短。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蒂内结构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由上到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结构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淡红色,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 (肾小囊、肾小球)和肾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肾小球是个血管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髓质新鲜时呈红褐色,为10-20个锥体所构成。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由于肾筋膜在肾的下方开放,当出现肾周围的脂肪减少等情况使肾的支持力下降时,肾的移动度增大,容易向下移动,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又由于肾筋膜下端的开放,可向下通入直肠后隙,临床上可经直肠后隙注入空气,行腹膜后充气造影,以显示肾等器官的变化。 二、输尿管:ureter 输尿管平第2腰椎上缘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管径平均为0.5~0.7厘米。成人输尿管全长20~30厘米,位于腹膜后,沿腰大肌内侧的前方垂直下降进入骨盆。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一个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髂总动脉处),最后一个在进入膀胱壁的内部。这些狭窄是结石、血块及坏死组织容易停留的部位。女性输尿管在距子宫外侧2.5cm处交叉于子宫动脉后方,越过子宫颈外侧至膀胱。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一种特殊结构,即瓦耳代尔鞘,它能有效地防止膀胱内尿液返流到输尿管。 三、膀胱 urinary bladder 中医称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张志聪注:“洁净府,泻膀胱也。” 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为一贮存尿液的器官。成人膀胱容量为300~500ml尿液,最大800ml,新生儿膀胱容积约50ml。膀胱底的内面有三角形区,称为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内口,膀胱三角的两后上角是输尿管开口的地方。 膀胱充盈时呈椭圆形,空虚时呈锥体形。一尖一底一体一颈。膀胱底在男性与精囊、输精管末端、直肠相邻,在女性与子宫颈、阴道相邻。在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尿道内口间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是炎症和肿瘤的好发部位。膀胱的最下部为膀胱颈,男性与前列腺相接,女性与尿生殖膈相邻。颈的下端有尿道内口通尿道。 四、尿道 男性尿道与生殖系密切相关,后述。 男性尿道细长,长约18cm,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尿道外口,行程中通过前列腺部、膜部和阴茎海绵体部,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男性尿道在尿道膜部有一环行横纹肌构成的括约肌,称为尿道外括约肌,由意识控制。 可分为阴茎部(海绵体部)、球部、膜部和前列腺部。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称后尿道。 女性尿道粗而短,长约5cm,起于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开口于阴道前庭,仅有排尿功能。女性尿道在会阴穿过尿生殖膈时,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该肌为横纹肌,也受意志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