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烦 躁?!莫狂躁!中医有方法,解除烦躁有套路,当然得先懂它!

 紫薇院 2018-07-17


皇叁藏 2018-07-17 10:14:19

烦 躁

自觉胸中发热,心神不宁,谓之烦。手足时时欲动而不宁的,谓之躁。虽然烦与躁并不是一种相同的症状,但因二者常同时出现,故临床多习称为烦躁。

烦躁形成机理,大多数因热而致,且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证候,亦有少数见阴寒者,其所损在肺肾两脏,临床表现亦较复杂。对此《类证治裁》有一段较好说明,节选如下:“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同时从阴阳属性又对烦与躁的治疗效果作了探讨“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

鉴别要点:烦躁要明辨外感与内伤,根据阴阳盛衰以辨烦躁的不同发病机理。

1、辩烦躁的不同病位

(1)邪热在表:烦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或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

(2)邪热在半表半里:烦躁,寒热往来,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脉弦数。

(3)邪热在里:烦躁,潮热便秘,腹满硬痛,脉弦实有力。

(4)邪热在上:烦躁,身热不盛,胸脘痞闷,舌红苔微黄,脉数。

2、辩烦躁阴阳盛哀情况

(1)阴寒烦躁:烦躁,恶寒踡卧,吐利,四肢厥冷,或吐衄。

(2)阳虚烦躁:身无大热,昼间烦躁,入夜安静,脉沉微,又称“躁烦”

(3)阴中伏阳烦躁:头痛,身温指末清冷,胸满恶心,脉沉伏。

(4)阴盛格阳烦躁:不烦而躁,肢体厥冷,手足躁动,但神态安静,脉沉细而疾。

(5)阴虚烦躁:烦躁不得卧,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又称“虚烦”。

3、辨烦躁内伤原因

(1)病后余热未清:虚烦不安,胸闷欲吐,虚赢少气。

(2)痰热内蕴:虚烦不得眠,其人素体肥盛。

(3)血虚津亏:烦躁,口干渴,入夜燥热尤甚,舌淡红,脉细数无力。

(4)胃中虚热:烦躁,呕哕,舌嫩红,脉虚数。

(5)膀胱蓄水: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脉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