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三伏贴的前世今生(很多医生都误会了的”三伏天“和“三伏贴“)

 369蓝田书院 2018-07-17
 


文:萧拾醫 


健康的时光总是转眼即逝,不知不觉又到了讨论三伏贴话题的季节。随着三伏天的临近,各大医院,各个中医馆,甚至各个养生馆已经开始通过 各种方式提醒你:三伏贴就要开贴了,有病治病,没病防病,赶紧来预约吧!


尽管近些年三伏贴的名词越来越被人们熟知,但大部分人对三伏贴的概念仍然很模糊,只知道它是冬病夏治的东西,至于什么是三伏,“伏”是什么东西,就没什么概念了,反正大家说有用,稀里糊涂的贴就是了。


于是产生了一个大问题,以为三伏贴可以包治百病,什么病都想用三伏贴治好,而后面没有达到效果时就开始说三伏贴没什么用,甚至还说是骗人的。会造成这种认知也跟部分养生机构甚至医院的夸大宣传不无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做一些正本清源的梳理,让大家彻底了解一下三伏贴究竟是怎么回事!


要了解三伏贴,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三伏,伏的含义是什么?

先看看百度百科怎么说三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再看看搜狗百科怎么普及“伏”这个概念的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究竟三伏是什么

注意上面划线部分的解释啊,两者的意思看上去好像都说的过去,但你会发现百度百科解释“伏”的意思时解释为“寒冷因素”即中医讲的寒邪;而搜狗百科解释“伏”的意思时解释为伏藏的暑邪。


那他们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好像都有道理,但是,都是在解释为什么冬病夏治,却都没有解释出“伏”字真正的意思。


那这个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呢,让我给大家考究一下,碰到这种古时流传下来的名词,一定要翻翻古人的考据和注解,《康熙字典》中关于“伏”字,有一条专门的注解,引出了它的历史脉络:

【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三伏概念的诞生历史

我们看到,三伏这个概念最晚诞生于春秋战国前后,三伏天中的“伏”真正的含义是:金气伏藏的日子。根本不是什么伏蔵的寒邪或者暑邪,那什么是金气伏藏呢?夏天在中医来讲是属火,而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都是在庚日那天,所以叫“三伏皆庚”,庚日即是属金的日子,夏季属火,五行生克当中,火是克金的,因此金会伏藏起来,所以叫三伏天。

所以,三伏天的“伏”,伏的是金气,这也是为什么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是最显著的原因所在,那不懂中医的又要问了,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肺在五行中同样也是属金,很多肺系疾病,特别是冬天加重的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容易感冒,都跟肺有关系,都跟金有关系,都跟庚日有关系,都跟三伏天有关系!


那什么是庚日呢?


这又涉及到中国几千年来的干支纪日法的知识,简单讲就是: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录日子,然后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每10天重复一次。


比如今年西元2018年7月7日【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是庚子日,接着轮一圈,十天后的7月17日【农历六月初五】就是庚戌日,也是庚日,所有的日子都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这样去组合,因此十天就会重复一次庚日。


怎么确定入伏时间

关于三伏天,每年入伏的时间都不相同,初伏是在农历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中伏是在初伏后的第十天,也就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此整个三伏天的跨度至少三十天,有的年份则有四十天。


三伏贴的起源

三伏天这个概念搞清楚了,三伏贴的含义基本上就明白一半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三伏贴的前世今生。

三伏贴是由天灸概念演化而来,唐朝孙思邈提出了天灸的概念,所谓天灸就是通过一些刺激皮肤的中药贴在穴位上,这种贴穴位的方法则追溯到更早的晋朝,但真正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三伏贴治法的记录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历史脉络如下:


晋朝时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疔、痈、肿毒,以斑蝥一枚,无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俟发赤起即揭去。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茛鲜者捣泥,缚

疬,帛束之。俟发泡弃之。” 率先提出“天灸”一词。


宋朝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三治疟中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


清朝张璐《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喘 中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三伏贴可以治什么病

现在我们临床中用的三伏贴配方就是在清代张璐的方子上加减,他的方子是专门针对治疗哮喘病,现在流行贴三伏贴,虽然已经把治疗病种不断扩大,但其实效果最好的还是肺系疾病。什么原因呢?除了配方的因素外,还是要回到我们在上文中谈到的关于“三伏”的内涵有关。


关于什么病最适合贴三伏贴相信到这里已经基本都明朗了,最有效果的就是肺系疾病,尤其是冬天加重或发作的肺系疾病,包括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感冒等肺系疾病,当然随着处方的加减,对一些冬天怕冷,风湿关节痛,妇科疾病,也会有一定效果,究其原因,《黄帝内经》讲:肺主治节。肺除了呼吸的功能之外还承担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职能,所以人身体适应不了气候变化,本身也跟肺的功能有关系,因此三伏贴自然对相关的问题也会有效果。还是能跟肺的功能有联系,还是能回到上文提到的:“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


所以,三伏贴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东西,你不要指望它可以治疗所有问题,作为医疗、保健机构也应该先搞清楚三伏贴的概念然后再做宣传,更不能昧着良心乱吹一气,否则百姓因为没有看到效果又会对中医产生怀疑,最后伤害到的是整个中医,其罪过不可谓不大!


2018年的三伏天时间:

2018年初伏时间: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2018年中伏时间: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2018年末伏时间: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

对于有上述问题的朋友可不要错过了这个夏季,准备好贴吧!


题外话

另外有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哮喘要贴三伏贴,平时哮喘发作却不知道要找中医调理,都已经发病了你不能非要等到夏天才找中医治吧,其实中药治疗哮喘效果都非常长好,针、灸效果也是很欧的K,为什么就不知道延伸思考一下呢?

当然也有患者反映是因为吃了几包中药没看到效果所以后面没再吃,哎,这又回到最痛心的根根子问题上,没开对药怎么能好呢?现在好多中医师一见到细辛、麻黄脚就发抖,药物用量又小的不及古人十分之一,那还怎么能治病呢?这就是中医教科书的西医化造成的,在此不想讨论这个沉重的话题,以后有机会慢慢再展开来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