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z名词解释问答题

 昵称52929267 2018-07-17

三、名词解释

1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

4. 藏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5. 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6.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总称。

7. 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方法两个内容。

8.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相同的治疗方法。

9.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则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不同,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0. 阴损及阳: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的病理不同。

1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12.五行相乘:乘,即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称为“相乘”。 13. 相侮:又称反侮,反向克制引起的传变。

14.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

15.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是别行 的正经. 

16.七情:是指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里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相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

17.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18.瘀血:因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脉中,或溢于脉外,凝聚于某一局部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19.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20.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21.天葵:天葵是指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成熟的物质。它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组成。先天之精是即父母给予我们的肾精,后天之精是通过饮食摄取的营养物质。

22.气滞:即气机郁滞,指人体气的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例状态。

23.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2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病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针对根本 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  25.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四、问答题  1.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答: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说明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人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说明其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对立的阴阳两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结果。3)说明病理变化:阴阳之间协调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而阴阳所偏,失去协调平衡是引起疾病的内在基础。

 2. 五行学说是如何说明五脏生理特性及相互联系的?答:1)说明五脏生理特性:将人体的内脏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枝条发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故肝属木  2)以五行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以肝藏血以济心等。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属金而制于心火,故心为肺之主(主:指制约、相克)  

3. 根据五行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具体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治疗原则: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的方法 2)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相生 1)滋水涵木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偏亢之证  2)益火补土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3)培土生金法适用于脾胃虚弱  4)金水相生法适用于肺虚、肾阴不足等虚证相克 1)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2)培土之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3)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4)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等症。  

4. 何为肺主治节?肺主治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答:肺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是指肺能够辅佐心君治理和调节全身的功能活动。体现于四个方面:一肺主呼吸  二随呼吸运动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以及气的升降出入。三是辅助心脏、推动、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肺主治节是对肺功能的的高度概括。  

5. 何为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升发的特性,能够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动,促进着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畅达疏通。主要体现于五个方面1)调畅气机即气的出入升降运动 2)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 3)促进消化功能(脾胃运行、调节胆汁的分泌排泄)4)调畅情志 5)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行经

6. 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肺与肾的关系?答: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管水液代谢等。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金水相生三个方面。一呼吸方面:通过肺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的气机交换,但肺的呼吸功能必须依赖于肾主纳气的作用才得以正常发挥。在中医中认为由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赖于肾,由肾纳摄之,从而保证呼吸运动的平稳,利于气机的交换。病理上若肾气虚损、摄纳无权则气浮于上,或肺气虚损,久病及肾导致下元虚衰、气不归根。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之肾不纳气之证。  

7.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肝与肾的关系 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属木、肾属水故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等说。所以肝肾间的关系如下:1)肝肾同源: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依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所以肾精互相生化。肝血与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不衰,故为肝肾同源。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养肝木。在阴阳学说中认为,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的阴液具有滋养功能,肝阴可得到肾阴的资助。即能涵敛肝阳,使肝阳不过亢,保持阴阳间的平衡。在病理上:如肾阴虚损,不能滋养肝阳、肝阳虚损、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头重脚轻甚则肢麻震颤等症。中医中称“水不涵木”。若肝阴亏虚,久病及肾导致肾阴不足,肝肾阴亏临床表现可见,失眠健忘、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之症。

8. 血液运行与那几个脏有关?为什么?答:血液运行与心、脾、肝、肺有关,原因如下:由于血液是水谷精微所化和肾精化血。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同时主要借助于肺的宣发和朝自脉,以及肝的疏泄气机促进血液运行的作用。脾疏血和肝藏血,是固摄约来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心、肝、肺、脾肾脏的推动的作用与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作用。此外,血液的正常运行还与脉道是否通利,血液或寒或热等有密切的关系。

9. 水液代谢与那些脏腑有关?为什么? 答:水液代谢与胃、小肠、脾、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关。水液是津液的总称,津液的生成是靠胃水饮食物的“游益精气”,小肠的“比别清浊”,以及上输于脾生成。津液的输布、要靠脾气的传输作用。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1)将津液运及全身,起到“以灌四旁”的作用。2)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将津液散步于体表,并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以推动津液对机体的滋养作用。三焦是体内气、水运行的通路。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要借助三焦的作用输布于周身。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虽然由多个脏腑参与复杂的生理过程,但肺、脾、肾、三焦在整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以肾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是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过程的总动力。  

10. 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答: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的关系,实际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的具体体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气能生血,血的生成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化生为营气,津液化生为血,都是在气的作用下完成的。因此,气旺则血液化生充足,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导致血虚。2)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无阴气温养推动而不能自行,必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才能循环通畅,流布全身,如果气虚或气滞,则导致血流迟缓或出现血瘀,气逆导致血随气升甚则出血。3)气能摄血:是指气对血液有控制约束作用,使之沿着脉道正常循行。以发挥需养机体的作用,如果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多种出血症。4)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气的活力极强,易于散失逸脱。其必须依附于血才能存在于体内。血能给气充分营养。如果血液大量丢失,气在机体内无所依附则浮散无根而脱失。故“血脱者,气亦逸脱”。

1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1)多与季节、居住环境有关。如风病多发于春季,寒病多发于冬季,久居湿地多见湿病,高温环境则多出现火热病。2)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两种以上夹杂致病。如风湿麻痹、风热感冒、湿热泄泻等。3)六淫发病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如在一定条件下,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可以化燥伤阴等。4)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皮毛、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外惑六淫”之称。  

12. 试述淤血症症的共同特点 答:淤血,即指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或脏腑内或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尚未消散,均称淤血。其症症特点:则因淤阻部位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而异。如淤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淤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淤阻于肠胃,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淤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症状1)疼痛,以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疼痛加重。2)肿块,外伤可见肌肤局部青紫肿胀,淤积体内,久聚不散,可形成癥积,按之固定不移。3)出血紫暗并伴有血块4)久淤面色黧黑,肌肤用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5)脉诊,多见脉涩,沉弦或结代。  

13.试述疾病寒热变化与阴阳失调的关系。答: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 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 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   

14. 何谓反治?反治法有几种?请各举例说明 答: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疗法。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木质不相一致的病症。常用的方法有:   热因热用: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等。寒阴寒用:如热厥证,需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通因通用:如淤血所致的崩漏活血祛瘀的方法塞因塞用: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痛,不拒按、纳呆等,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  

15. 何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请各举例说明因时: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如春夏季节,气候温热,阳气升发而趋于外,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易于出汗。所以在选用发汗药时宜量少力缓,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正气等。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如北方多燥寒,故以用温热,南方多温热,故宜用苦寒。地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如老年人生机减退、精气多亏、多病多虚,治疗时多用益补,慎用泻法。而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时则忌投峻攻,少用补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