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加油站:治病求本——对证

 老李一脉知微 2018-07-18

中医有种说法,叫做“药不对证满船装,药若对证一碗汤。”

老师今天晚上就特别在小黑板上,给我们讲这个证的概念。

老师说,中医把脉治病,把的是什么?治的是什么?把的是脉势,治的也是这个证。不是治病名,也不是治症状。现在,有不少中医师不重视把脉了,诊断都靠西医检查报告单,开中药也是对号入座,有了效果,也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这是他们诊脉没能提纲挈领地把握脉势,所以,要么就以为脉学精深难学而不深究,要么就以为脉学无稽而弃之不顾。

要想弄清楚中医的诊断以及药性,就必须对病、证、症三者了解清楚。症是症状,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个别的表面现象,如怕冷、咳嗽、鼻塞、口苦等。而证则是证候,是疾病在某一阶段出现一组症状的病理概括,如脾肾阳虚、心肾不交、中气不足等。老师说,我们看病是识证,不是识症,也不是对病用药。因为病跟症都是疾病的表面资料,只有证才是疾病的本质。中医辨证论治,就是辨这个疾病的本质。知道疾病的本质,就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痛是由什么导致的要弄明白,脚痛是什么引起的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即《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

随后老师谈到证、症、病三者的区别。譬如,给一个腰痛的病人下一个诊断,这个病人说他的腰酸痛、脚冰凉,晚上睡觉容易抽筋,尿频、尿急,这样我们给他下的病名就叫腰痛。而脚凉、抽筋、尿频、尿急,则是病症。由于肾主腰脚,病人命门火衰,阳气不足,才会出现脚凉、尿急等现象,故这个病人的病证就是肾阳虚。

把疾病的本质肾阳虚辨证出来,然后就可以直接确立治法,温补肾阳。然后再遣方用药,如桂附地黄丸。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中医辨证用方思路。

老师说,中医是执简驭繁的,西医有成千上万个病名,但很多都难以医治。而中医的证,常见的就那么几十种,只要搞清楚这几十种证型,大病小病疑难病都好治疗。所以会下病名的医生,不一定会看病,而会看病的医生,也不一定知道是啥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