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心:不要让一句话决定孩子的一生

 附近的人za9c9u 2018-07-18

“凭我多年的直觉,这孩子智商不够。”

“我看人从来没出过错。”

“这孩子缺乏上进心”

“你的孩子不是那块料”

资深名师,阅人无数。老师的一句话,真的能判定孩子的一生吗?

“慢半拍”的孩子,一定是没天赋的吗?

学乐器,一定要是“那块料”吗?

......

以下是钢琴家童心2017年在育才二小的演讲,讲述了他从不被老师看好的“笨小孩”到耶鲁大学计算机系、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成长历程,或许能给你答案:


    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一个分享。


    今天的讲座是要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我打算这么跟你们吹嘘下我彪悍的人生我打算说,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是一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一个bug级的学霸。从小就是神童,学什么有什么。小时候就各种竞赛拿奖,各种老师喜欢。然后我又因为天赋异禀,具有极高的音乐才能,所以从小得到诸多大师的指点。不出几年,因为在青少年音乐圈打遍天下无敌手产生了寂寞空虚心态,决定转身去一个听说很难的领域寻求敌手。所以就开始准备报考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之一,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结果呢,又是轻轻松松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且还拿了全额奖学金。我彪悍的人生继续下去就是在科技领域各种天才发明,荣誉拿到手软;音乐领域也是大奖不断,演奏会遍布全球。反正整个人生就是各种开挂,嚣张至极却还照样活得健健康康有模有样。


    然后,牛皮就吹破了,编不下去了。


     现实很骨感我其实很纠结要不要在这里讲我真实的故事。因为经常会有些家长,刚接触的时候都对我特别尊敬。然后突然有一天知道了我那些真实经历后就跑过来跟我说,“啊呀,童老师我之前还想着把你当做孩子的偶像呢,你怎么竟然是这么一个人啊?”哎,我也很无奈,对吧。我真实的奋斗史的开端不是某某年在湖南湘潭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而是从幼儿园的小黑屋开始的。我那个时候的幼儿园比现在严格多啦,对于班上的问题学生是可以有更多的惩罚手段。当时带我的老师是个大美女,还是湖南省的优秀幼师。平时吧看着挺养眼的,但就是语出惊人,导致我倍受关注。据说那时候我做什么东西都比其他孩子慢半拍。你也知道,有些孩子可能就手脚不协调啊,或者看着容易进入思考人生模式发呆啊什么的,其实没什么。但这位老师就忍不住要在家长接孩子们的八卦高峰期间,展示一下她从业多年练就出来的敏锐的对才能的洞悉能力。她说,“凭我多年的直觉,这孩子智商不够。”然后再补上一刀:“我看人从来没出过错。” 那这下可就坏了,在我家乡那种小地方,智商问题可是类似瘟疫一般会传染的啊。美女老师这一席话瞬间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导致老师们就不得不经常把我这匹害群之马在上课的时候单独拉到小黑屋去思考人生。最后,我爸妈不得不把我从幼儿园带了出来放家里。那时候爸妈都很忙,所以在上小学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就只能一个人在老爸的书房里乱翻东西。图画书看完了就随便找点够得着的书装模作样地翻翻。


    开始上学了,头两年还风平浪静。到了三年级就又出事了那时候我刚转学去了我们当地的一所名校。很凑巧,我的班主任老师是学校里的资深名师,阅人无数。其实我平时也就是在上课的时候自己看看书啊也没打扰谁。再有就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当我看到最爱的xxxx,一节难忘的xxxxx课这种标题,因为实在编不出来什么真情实感,就诚实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无感而已。然后她就在我的期末评语上来了一句,“缺乏上进心”而且在家长会上严肃地表示出对我的前途堪忧,同时还很关切地建议如果我学不了文化课,可以考虑进体校什么的。这时候,中国家长通常会有一个不太科学的思路就是,孩子的上进心和才能什么的,揍揍挤挤总能出来一点吧。所以我妈回家后就把我修理了一番。但其实大家心里是知道的,家庭动作片除了能帮自家孩子修炼出一身铁布衫的横练功夫,其它收效甚微。


     然后仅仅过了一年,我的钢琴老师朱老师又很郑重地把我爸妈找来谈话了。我想这下坏了。我都看到一个危险的组合出现了:阅人无数、颇具威望的老师,有重要话要说。果不其然,她很郑重地告诉我父母,她见过的孩子太多了。基本上教一教就知道是不是块料。至于我吧,很遗憾,没什么音乐天赋,不适合搞这行。虽然我爸妈看我几年的钢琴学下来,大概已经知道我的尿性了。但我母亲是一位文艺女青年。她在我出生前就在幻想着我在舞台上穿着礼服演奏的样子。这么赤裸裸地被专家宣布梦想的破灭,必然是扛不住的。所以回去就联手我爸,把我彻底地修理了一顿。


    所以,我差不多就是在重复这么个循环:父母努力给我最好的教育,进入名师的课堂,被狠狠地鄙视,然后挨揍。从最初幼儿园时期的只是把我带回家不怎么打,到后来一个人打,最后双人打。基本我就是皮越来越厚,底线越来越低。


   我也确实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只不过我是作为反面教材,家长会让自己孩子躲避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记得我小学的时候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有个死党,叫做沙沙。一起玩一起长大。直到有一天,他爸恶狠狠地跑到我家来要揍我,理由是我带坏他家孩子了。我每天放学后都会拖着他去钓个鱼啊,后来又抓着他一起自学BASIC做游戏啊什么的。就这样,我就再也没能和我这个死党一起玩耍了。他上学的时间都会故意跟我错开,一放学家长就把他接回家去。不过这一次,我爸妈没有修理我。我觉得他们估计是想,我这算不算一种领导力的表现啊?你看,很少有我这么低调的小学生还能够对小伙伴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除了强大的影响力,我觉得我当时还有一个优点。我总是比人家慢半拍。老师啊,别人家的爸妈啊怎么说我,我基本都是理解不了的。不懂什么叫做没有上进心,也不懂什么叫做不是那块料。整天就爱干一些不符合我那个年龄的事儿。人家上幼儿园了,我倒退回去在家自己呆着。到了上学了,大家都在争当祖国优秀的花朵、三好学生什么的时候,我还在那爱玩弱智的玩具。我小学时候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去外面捡回来一些别人扔掉的破了的玩具汽车、玩具机器人什么的。然后叮铃哐啷折腾几天,一定要把那些捡回来的东西修好。开始学琴了,还是慢半拍。大家都在那刻苦练习,我呢,迟迟进入不了状态,每次都要找一本书边看边弹琴。然后一不小心,被老爸发现,过来就先是两个大嘴巴子。接着他把书抢过来一看,《红楼梦》,《希腊美学》。然后也不说什么,把书还给我就出去了。


    就这么到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估计是在家乡实在混不好了,我父母决定把我一个人扔到上海专门学钢琴。第一天去学校,发现同学们都好牛啊。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清一色地都说自己是尖子生,个个都说自己是什么以前学校第一名啦,市里省里的明星啦什么的。然后我来了。不是神童,钢琴专业能够进这个学校也完全是阴差阳错。结果就是,开学后的短短两天内我就完成了一个壮举,我让学校的家长们开始打赌我这个不是块料的钢琴学生会多久被淘汰离校。(叹气)想想也是奇了怪了,那时候的家长们怎么就那么有兴致,还玩打赌。但还好,我依然慢半拍,后知后觉,没当回事。就算来到专业的音乐学校这种每天除了练琴还是练琴的地方,我还是保持看各种书,喜欢探索新玩意的作风。老师和同学们的共识是,音乐生不需要学数学什么的。但我那段时间就沉迷于在休息的时候自己玩一些数学题,找到什么书都看看。生活老师、班主任什么的对我反正也没抱什么希望,那我自娱自乐不捣乱也就算了。但我自己却渐渐发现,号称学习小霸王的那些同学们其实也不怎么神奇。一个学期下来,我竟然能轻松地拿个年级的文化课第一并且总分还比第二名超过几十分那种。于是我就想,既然肯定不会被淘汰离校了,那要不也多练练琴看看?


    当然,那时我的钢琴水平确实差了人家一大截。但同学们玩的时候,我看了书,同学们抄作业的时候我就可以多练琴了。然后就找了几块大毛毯,把钢琴背后裹得严严实实地开始练琴了。其他学生找专业老师加课,我爸妈不在没法加课,我就自己去买了很多CD,自己听着学。这么练了几年,诶,就又完成了两项壮举。一是直到我离开学校,我全年的练琴时间一直保持是全校第一一天练至少8小时,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二是,我成了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在上海音乐厅开独奏音乐会的学生其实这时候,我还蛮期待有点掌声来着。)


    说了这么多,我总结下吧。我觉得我整个的少年儿童时期就是凶险重重一个个名师,一个个专家会跟你说,他们见多识广,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有没有前途了。然而,每个人真的是不同的。也许那些专家们确实很有经验,但他们只习惯你去走他们熟悉的那条路。你走不好他们要你走的路,就是不成这时候,只要你自己不打退堂鼓,继续努力,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我在刚才的故事里,并没有提到那些专家、老师们的名字。因为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他们现在都会跟别人说,“童心小时候我一见就知道他很灵,一定有出息”什么的。所以,不要让别人定义你能不能做什么。慢半拍,不要那么快就去认命没什么不好的。


     第二个我总结的是,不要害怕让孩子放开了去探索。小时候别人在学习的时候我在修理捡回来的玩具,别人一股脑子只是在练琴的时候,我在看各种书籍。也许当时你比别人慢了些。但是,你会找到自己的兴趣,也会让自己更丰富。我在上海的时候为什么钢琴能够反超所有人?很简单。其他同学只会练琴,这是很枯燥的事情。他们会觉得很无趣,甚至排斥练琴。但是我看了很多书,便会从弹奏的曲子联想到很多故事,会知道曲子背后的文化。这就很有趣了。练琴不再枯燥,音乐也更有表现力。我在上海时的成长也需要感谢我的恩师赵晓生教授。他曾经就跟我说,要做钢琴家你就必须也要是诗人、数学家、建筑家、体育家、哲学家等等。只有你自己丰富了,音乐才会丰富。就这么简单。


    好了,我还是接着说故事吧。刚才说到了我在上海逆袭。然后16岁的时候就被朱莉亚音乐学院附中录取然后就去了纽约。朱莉亚的附中和国内的办学形式很不同。学校只在周末集中上课。所以,周一到周五,我就到纽约南边一个叫做斯塔滕岛的地方找了一家教会高中上课。


    刚去到美国普通高中念书是很难熬的。虽然我后来在国内班级里一直成绩很好,但毕竟我是上的音乐专业学校,学校里的文化课比普通的学校少了很多。所以第一次去到斯塔滕岛的高中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什么东西我都是懵圈状态。但他们看在我已经被朱莉亚录取的份上,就破格让我先补习两个月的英文再回来面试一次。两个月后好不容易让学校勉强把我收下,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美国学校跟国内的制度不同,实行学分制,而且是按照学生每个学科的实际程度进行分班的。也就是说,11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和9年级的学生一起上一门课。而且每个学生学的课程数量可能也不同。我入学后参加了程度测试,除了音乐科目表现优异直接过了12年级的要求,其它所有学科,比如英文数学等等,全部划到了9年级水平。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11年级生,我在跟9年级的小孩一起上数学课的时候,我第一次考试的成绩才不到30分。


     那时的状态就是,每天上课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就时刻抱着一本英文词典走来走去。每天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就去食堂买一个抹牛油的圈圈面包,因为只有这个是最便宜的,只要一美金。而且,中饭只吃一个圈圈面包的话,就不会犯困。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凄苦一点,刺激一下前进的动力,我还会拿着那个买好的圈圈面包跑到学校乐队教室的楼道那里,一个人坐在楼梯上啃。那里基本从来没有人,所以吃完面包还能稍微眯个5分钟然后看看书预习一下后面的课。我在那个学校读了两年高中,所以就吃了两年的牛油圈圈面包。除了自己生日的时候犒劳下自己外,就是天天吃那个。以至于后来很多年,我看到圈圈面包就恶心。下午放学了,就坐在楼道上写作业等着学校乐队排练完。然后再一个人去乐队室练琴练到天黑。到了周末,就坐船去曼哈顿的朱莉亚学院上课。有时候周中也要过去上课。从我住的地方去朱莉亚来回大概3-4小时。所以很多作业也就是在船上和地铁上做完的了。虽然起点很艰难,甚至过程也很艰辛,但那两年让我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收获。我以为美国老师们会对我这么个外国学生心存偏见,但他们却个个无比慈善、宽容。你会发现,当你周围的人们不再给你下定义,并且还在不断地推动你突破自己的时候,生活学习条件差一点反而让人很充实。

     再后面的故事因为时间原因,我这次就不说了。我今天来之前看了看美国常春藤盟校2016年的招生报告,在像耶鲁哈佛这样名校的录取学生里,有超过36%的学生学了一门乐器。这个比例仅次于普适的社会活动和体育运动。对于音乐在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是很知道的。琴棋书画,琴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中国人还有两个根深蒂固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第一个是“认命”。经常就会有许多家长会问我,“我孩子不知道有没有天赋,要不要继续学琴啊?”如果别人说是块料就往这个方向多努力,不是块料就消极。第二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则是“做事要专一”。你会要求你的孩子练琴时不要分心,专一地完成老师的要求,决不能走旁门左道。是的,目前我们国内有超过3000万琴童,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在许多国际比赛的舞台上,我们中国选手也占据半壁江山。这是我国这么多年来钢琴教育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也有个可怕的事实:在这3000万琴童里有超过2700万,也就是10个中国学琴的孩子里至少有9个,在学了一段时间后,会一辈子彻底放弃学琴。在国外,非常多的精英人士从小学音乐,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他们享受音乐,享受音乐给他们内心带来的富足感。而国内呢,孩子被逼,没有兴趣,大部分长大后基本都把学过的音乐素养都扔光了。剩下那些走上音乐道路的呢,很多都只会日复一日地练琴,许多社会技能都丧失了。真正在享受音乐的孩子太少了。


    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很有趣的是,倒是变成我自己给自己下定义了。那时候我已经在许多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大奖。理所当然,我觉得我接下来就应该进入朱莉亚音乐学院的大学部,继续深造然后开启自己的职业演奏生涯。从小学6年级去到上海开始专业的训练,虽然我喜欢瞎折腾些非音乐的东西,但潜意识里已经默认自己之后的道路就只有音乐这一条可以走了。这时候反倒是我在美国的老师们站了出来,告诉我还有更广阔的世界需要去探寻。在美国,确实有非常多的人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跨界尝试。人们会以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界处而自豪。许多科学家、金融家、企业家都是音乐造诣极深的。同样,许多音乐家,比如说马友友,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因此,我就在大家的怂恿下,同时报考了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和耶鲁大学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系。


     时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有限的资源。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走在了不正确的成长道路上而浪费了时间,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做了自己不是那块料的事情而浪费了时间。但当我回想我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时候,我会禁不住想,这些担心真的重要么?每个孩子都是块璞玉。谁真的就能看穿他们之后几十年的发展呢?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不就应该去探索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自己所喜爱的么?

爱因斯坦有两句名言,我想在最后分享给大家。第一句是:“Everybody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第二句则是,“Pla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research.”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