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职场恶人的6种招式,别再傻傻地被欺负了!

 开心华之里 2018-07-18
很多人都听说过校园霸凌。


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也不时会被报道出来。


但关于职场霸凌行为的讨论却比较少。


而职场霸凌行为可能是由你的极品老板带来的,也有可能是你与同事之间的。


1


先讲个最近发生的真实故事,看看你是否深有体会。


Yana刚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部门给她配了一位“师父”,也是她们项目组的组长,目的是帮助她快速接手工作。


然而这位“师父”总是会给一些很难完成的任务,要么就是一堆跑腿杂事


Yana虽然觉得不自在,但因为是新人,也不敢说什么。


只能每天晚上9点才下班,加班加点地完成任务。


有时做得不好的,还会被骂。


“会不会做事呀!名牌大学就教你这么做事的?”


“拿回去再改!这是第几次了?还不如我自己来做!”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会大义泯然地说“职场就是这么现实的”“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别用你的玻璃心来看待职场世界”之类的话。



如果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Yana说,最可气的是“被背黑锅”,一群同事联合起来冤枉她。


这份委屈可是很难咽下去,气得她差点当场哭出来。


Yana负责一个新项目的客户需求对接工作,在项目启动会上她把所有需求都汇报给组长及其同他同事。


当时大家都表示已了解清楚,所以都各就其位开始工作。


最终在交付项目时,却出了一个大状况。


总监问责时,组长竟然把责任全推到Yana身上,指责她没有讲清楚客户需求。


事实上,Yana当时是对着笔记内容逐项讲解的,她非常肯定自己没有遗漏。


最可气的是,其他同事都选择了沉默,并没有为Yana出声。


因为由“新人”来背锅,最适合不过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职场霸凌”,如果你没遇到过,并不代表没有。


或者是我们已被“要么忍,要么滚”“没有不委屈的工作”之类的鸡汤洗脑了!


甚至把忍受这种委屈视为职场修养和职场技能。


但试问我们的工资里头有写明“包括了受气的钱”的吗?没有的话,凭什么要受这种气?


2


美国的职场暴力协会 WBI(the Workplace Bullying Institute)在一项调查中发现


20%的人曾经有过职场霸凌的经历,7%的人正在经受职场霸凌;


21%的人目睹过职场霸凌;


23%的人意识到了职场霸凌的存在,而28%的人并未意识到职场霸凌。



美国著名招聘网站 Monster 也曾在做过有关职场霸凌的调查,结果发现:


职场霸凌的概率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欧洲员工遭到职场霸凌的比例最高,而亚洲的职场霸凌概率相对较小。


该调查显示,中国约有40%的受访者遭受过职场霸凌。


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和隐忍,不能仅从数字层面去理解中国的职场霸凌。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仅有少数人敢承认自己曾遭遇过职场霸凌。


事实上,职场霸凌现象在生活上普遍存在,普遍到很多人都把它归类于“职场规则”。


但当你真正理解“职场霸凌”的定义与危害时,相信你就不会再坐视不理了。


先来做个小测试。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以下其中一项,那么就代表你受过或者助威过“霸凌行为”。


言语上:


  •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挑逗性的话语

  •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 “要等到你把工作做完了,那估计我们公司都倒闭了”

  • 散播关于你的谣言 “你知道新来的那个女的吗,据说跟老板有一腿”

  • 威胁 “你敢这么跟我说话,还想不想在这公司混下去了”

  • 斥责和无缘无故的批评,给你超额或不合理的工作,然后因为你未能完成而训斥你,俗称「找茬」


    行为上:


    •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故意“忘记”通知你参加重要的会议

    • 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被同事冷落,他们与你刻意保持距离,故意摆出高傲姿态


    并且职场霸凌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WBI的调查结果显示:


    41%的受害者变得精神不振,76%的受害者遭受了严重焦虑,84%的受害者会经历失眠,40%的受害者会由于健康方面的原因而离职。



    那真正面对“职场霸凌”时,应该怎么应对解决呢?

    罗伯特·萨顿(Robert Sutton)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和组织行为学教授。

    通过跟职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的数千次访谈,他给出了6个建议。

    1.保持距离


    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距离变远,沟通会变少。


    沟通频率一旦降低,受到对方的“霸凌行为”也会减少。


    因为曾有研究显示,与相隔20米的同事相比,你和座位相隔2米的同事之间的聊天频率是前者的3倍。


    并且一旦有位行为不好的同事坐在你附近,你的不好行为概率会提高1.5倍,而且坐在距离不好员工8米以内的人的离职概率竟然高出1倍。


    因此,处理“霸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不影响核心事情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持距离。


    2.减少互动,并放慢互动节奏


    有时候,现实情况并不允许与某些同事拉开距离。


    那么同理,你可以选择主动减少互动频率,或者放慢互动的节奏。


    实在要回应的时候,应该待冷静后沉着地回应,有时候带着情绪的即时回应反而会助长对方的动力。


    这个经验是萨顿教授在他的一位博士生身上学到的。


    这位博士生之前有位情绪暴躁的导师,总是会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一开始这位博士生总会立刻回应,但导师的言语更加得寸进尺了。


    之后开始放慢回应的速度,有时甚至隔了几天后再回复。


    这个技巧,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计划,也能帮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


    3、建立预警系统


    就像电影中,难搞的上司进入办公室之前,会有人通知大家,大Boss马上要来了,然后每个人就会进入另一种状态。


    同理,面对负面行为同事时,也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预警系统。


    预先设定好与对方的交集场景,并事前准备好各种可能性。


    当你在每一块工作上都全面准备好时,就能做到有恃无恐。



    就如上文中的Yana,如果她能在开完启动会之后,再把需求整理成文档,群发给所有相关同事。


    组长想让她背锅也不可能,因为她可以拿出邮件记录来证明自己。


    4、转换自己的视角


    也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正经历的一切。


    比如,告诉自己不能怪你(“她就是个垃圾,垃圾人做垃圾事”)、降低事情的严重性(“这只是件小事”);


    关注好的方面(“确实,我老板就是个极品,但他也教了我很多”),以及把眼界放高(米歇尔·奥巴马说过:“他人往低处沦陷,我们往高处前行”)。


    5.努力化敌为友


    心理学界有个“富兰克林效应”,讲的就是:我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


    相信你也听过这个故事。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有一位同龄人在演讲中公开抨击了他。


    富兰克林并没有选择骂回去,而是给这位批评者写了封信,请求对方借他一本自己没有的书。


    那个人也确实把书借给了他,不久后富兰克林再把书还给对方,并且写了一封感谢信。


    最后,这个人成为了富兰克林最好的朋友,这份友谊也持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理,我们在面对负面行为同事的时候,可以尝试学习富兰克林,在某些情况下主动给予对方赞美。


    6.确认自己是否就是职场恶霸


    根据《美国职场欺凌调查》 ,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曾经被欺凌或者目睹职场欺凌行为,但只有不到1%的人承认自己就是那个作恶的人。


    这也很正常,因为认清自己总是最难得。


    不过,萨顿说,我们最好还是搞明白其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


    有可能你面临的“职场霸凌”,是因为你本身就是个“职场恶霸”,现在只是别人在选择报复你罢了。


    所以,认清自己非常有必要。



    最后。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或经历过“职场霸凌”,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是无可置疑的。


    你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科学地处理“职场霸凌”现象。


    可能是为你自己,或者是为了你身边的亲人好友,反正会有用得着的时候。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文中的情况,那么你是幸运的,但也请把这篇分享出去,也许有人能从中获得帮助。


       话题留言   


    希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上班

    永远也遇不到“霸凌行为”

    但小编还是想问问你们:

    “在职场上,你都曾受过哪些委屈?

    最后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留言告诉我们

    小编会翻你牌子,让更多人一起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