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qjy010 2018-07-18

  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员、北京博爱堂特聘专家 郁仁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初起,是从战国以前逐渐建立的,到战国末期及秦汉时期,曾风盛一时。这时的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根据当时科学的实践建立了“气”一元论的世界观,从而就将春秋时代唯物主义的“道”和“阴阳”学说进一步发展了(1);同时也发展了原始五行说,并从其中去寻求自然界事物无限多样性的统一(2),这样人们在试图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的性能来说明各种现象在性质上的差异,正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在“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阴阳五行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1)。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物质起源。同时,不仅用它去考察自然现象,也用这些范畴去考察人类的感情、意志、机体的构成、器官、功能和其他现象(1)。所以秦汉以后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当然,唯心主义者也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加上神秘色彩,大肆宣扬,所以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也是在与唯心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和巩固的。

  阴阳五行学说在战国末年到秦汉之时,曾普遍流行,诸子百家均著书立说;古代医学家接受了这种哲学思想,并用它来说明当时医疗方面已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从而结合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作了全面的概括和阐述。这不但使当时医学科学得到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总结,并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同时通过医学科学的实践结合也扩大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阵地,所以也可以说,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应用在医学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一、“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源流上来看,也是存在着联系的。即最初就在天地对立的观念中,把水火木金土明确地纳入与“天”相对立的“地”的范畴中,在左传记载中有医和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凤阴阳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又如单襄公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周语下)这说明正是在天地对立观念中考察五行,同时天气配五行也说明它们内在联系,即五行不仅是五种物质元素与其属性相统一的概念,同时又是与六气相统一的概念(2)。在六气中“阴、阳”又是和“风雨晦明”并列的,说明当时已有人把阴阳看成两种独立的气,并以此解释风、雨、雷震等自然界变异。如此六气中阴阳与“地”之五行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地上的五元素的各属性,如五味、五色、五声,都是由六气的降生和散发所致。后来,在管子四时篇中把风、阴、阳、寒四气流转而成四时,这四种气产生不完全五行,风生木与骨;阳生火与气;阴生金与甲;寒生水与血;但五行中“土”独无所配,它是兼配四时的。“土德实辅四时出入”,生皮肌肤。总之,在“气”这一范畴内,将早期阴阳五行说的片断逐渐连系起来。以上可以看出,最早把阳与五行之间的生成说成是有关联的,不过还不完全和系统。

  在古代哲学中,易传言阳阴而不说五行,洪范言五行而不提阴阳,而在儒学最先兼言阴阳五行者似乎是董仲舒(公元前190年左右——公元前110年前后);不过它在哲学上把它玄化了,成为神学目的论的体系,成为唯心主义的东西。从其后,哲学上把阴阳五行合之,并认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中又有太极阴阳,五行既生,各有其自性(3),这也是说阴阳与五行在哲学上的关系。不过阴阳五行在医学中发展还是保持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

  二、阴阳五行学说与祖国医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与医学发生关系,最早可说在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如上节指出的医和的理论(左传载)就已涉及了阴阳和五行的观点,医和是春秋时名医,他是在公元前514年说的,说明自那时起阴阳五行的思想已与医学发生关系,并对医学以后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4)。而最后古代医学完全接受了阴阳五行学说,并且通过了医学独特的道路向前发展。这反映在中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

  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是贯串全书,也可谓纵横皆是。仅提到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例举一、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天元纪六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这说明以自然界现象来说明阴阳与五行的结合。

  内经中阴阳基本概念是有着事物两种不同属性,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可参阅有关专论,兹不费述)中医学中阴阳应用贯串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预防各方面,不但说明机体内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也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并认为“阴阳”和调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阴阳失调则引起病理机转和变化;如此,因而求“阴阳平衡”、“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观念。但是医学领域是这样极其广泛;人的机体生理病理机制又是这样的复杂,阴阳对立统一及其活动的某本法则尚不足以解释全部的问题,有时也不能全面的分析问题。例如脏为阴,腑为阳,把脏腑分为阴阳两大属性,然而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以及某脏与某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单靠阴阳就说不全,解释不了。而古人根据实践观察,发现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逐渐归纳而应用五行规律作为联系的纽带。用阴阳来说明脏与腑之间是表里关系;而脏与腑本身又有着五行中一行的属性,因而阴阳与五行关系也就密切连在一起了。

  以五行的变化规律、生剋制化来说,也与阴阳学说可以密切结合。石寿棠先生在五行生克论(5)中写道:“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一阴阳升降之旋为宫也,生为长养即是阴升,克为制化即是阳降,然必阴先升而后阳乃降,亦必阳能降而后阴转升”。“五行之生,虽五脏之阴递升而生,实肾阳助肾之阴递升而生……五行之克,虽五脏之递而克,实肺之阳统肺之阴,递降而克……生克二者非即阴升阳降,循环而不穷者哉”。这里估且不论述这种循环论的正确与否,却更明确把阴阳与五行生克结合起来,使之为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中医病理和诊断治疗中,用五行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传变,在这个关系中也同样又存在表里虚实的阴阳关系。就以一脏一腑而言,它是属于五行中的某一列属,但脏腑本身器质与其功能方面又可用阴阳的属性来概括,也可说是五行中包含着阴阳。在药味方面,我们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但是在治疗中单分阴阳还不够,还有五行关系;辛入肺(金),甘入脾(土),酸入肝(木),苦入心〔火),咸入肾(水)等。在治疗中,临床上既有根据阴阳平衡而来的治则“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另外又还有“培士生金”、“抑木扶土”等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有“子能令母实”、“母病及子”、“子夺母气”等情况,治疗上就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如“水不涵木”的肝病,水亏木旺,肾水不足,肝火上炎而头痛眩晕,故在治疗上以滋肾水以涵肝木,也就是“虚则补其母”的法则。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法则可说既是从阴阳平衡协调的观点出发,又是从水火相互关系根据具休病情的盛衰而定,同时又要利用五行生剋,相制相成等理论来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如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以及知柏八味丸的用药加减上,就要应用这些理论而随证施治(6)。

  所以,阴阳学说把人体内外以及机体内部看成是阴阳协调的,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同时五行学说也是利用生克制化的规律,说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及机体内在的有机联系。只有脏腑之间维持了这种生理生剋制化关系,才能保持它的运动发展的平衡趋势,也就是健康的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归纳,提出如下看法。

  1、从阴阳五行学说的早期发展过程可以得知阴阳五行是有内在联系的,并不是后人硬行拼凑的。它与古代医学科学的结合看成是在那样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而且可以就是古代素朴的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发展和提高。

  2、阴阳学说是说明事物的发展由对立到统一,再由统一而转为新的对立,其间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有相互制的、相互抵抗和发展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则正是从其内在联系的相互制约、相互生化等现象说明对立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运动。所以五行与阴阳具有分析和综合的相互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3、阴阳与五行学说同时说明人体所能够维持内外的统一和协调。阴阳失调则疾病生;五行生克制化一旦破坏,也出现病理现象,两者在维持机体健康上是一致的。换言之,既要有器官与机能(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又要有脏腑五行生克制化之间的互相平衡协调,否则就要发生疾病。

  4、五行生剋制化规律中的“生我、我生”,“剋我,我剋”,就具有阴阳互根以及矛盾统一的含义(7)。

  5、阴阳五行学说在分析病机,确定诊断治疗的应用上,也和互相结合的,既要考虑到某脏某腑相互生剋乘侮的影响,又要分析到其本身的虚实;既要分析是阴病阳病.又要分析是属某脏某腑的,所以阴阳五行是相互为用的。

  6、阴阳还可以理解为说明事物本身所有两个不同属性方面的关系,而五行说明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如脏与腑,肺与皮毛等)。所以有人说阴阳为经,五行为纬,自然下可分割。

  由此说明:阴阳与五行学说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内经以及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在中医理论方面“论阴阳必须推及五行,言五行而又不能脱隔阴阳”(7)。有人提出有阴阳而废五行,(8)(9)(10)这就生硬的拆开内经的基本思想体系,上面说过阴阳与五行的密切的关系,如果承认阴阳的说理作用也就应同时承认五行在临床上所起的实际作用与说理作用,如五行可废,阴阳也可废了,那么就无法辨证施治,用药也无所谓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了,既不等于把中医的理、法、方药一套都不要了。

  当然,我们在充分估计阴阳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观点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实践中也可以遇到,阴阳说也好,五行说也好,都还有其局限性,一些现代科学证实的事物难以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清楚或者与之不能相符,这正是它之所以是朴素的,直观性的、甚至某些臆测的缺点,如随着五行配列范畴的扩大,就有些使之游离实物离开事物的中心而使五行抽象化。而以“五”数为中心来配列,如说木属东方,其日为甲乙,其神为勾芒,或说其事为貌,其性为仁,这就成为臆测的了。这也是由历史条件阶级因素所决定的。

  现在,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整理和提高的口号下,我们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一学说,首先继承它,既然它几千年来一道指导着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所以在整理中医学术及科学研究中都是不应忽视的。虽有继承它,而后通过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来整理它,提高它,随着客观的研究,用严格的实践来作出历史的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古代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中医理论研究资料选集第一辑

  2、杨 超:先秦阴阳五行说

  中国古代哲学论业 中华书局 1957年版

  3、宇 同:太极阴阳论

  中国哲学大纲上册 商务 1958年初版

  4、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学史简编 1959年

  5、石寿棠:五行生克论

  附载于北京中医学院内经讲义试编大纲之二

  6、王自强:江苏中医 3页;3期57年

  7、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学参考资料

  8、章次公:新中医药 1:10:56年

  9、邹竹崖:江苏中医 7:1:57年

  10、郝希允:江苏中医 7:3:57年

  11、李希贤:新中医药 3:1:57年

  12、陈苏生:新中医药 11:1:57年

  13、唐玉虬:新中医药 21:12:56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