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对凉州的经营(一)

 斯郎曲培卓拥 2018-07-19

西夏对凉州的经营(一)

凉州是河西走廊东端的门户,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极其优越,特别是汉辟河西四郡以来,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愈显突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凉州“山川险扼,土地沃饶,自汉开河西,姑臧尝为都会。”“张轨以后,恒以一隅之地,争逐于群雄间。”五代宋初,党项族在西北崛起,这个以战争为生存方式的游牧民族也被凉州吸引,西夏统治建立后,凭借凉州有利的地理优势,富饶的经济资源,在同周边各民族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开疆拓土,积累财富,重视对凉州的经营,完成了对西部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与强大的宋、辽、金政权相抗衡的西夏国家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凉州成为西夏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盖平夏以绥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从1032 年元昊夺取凉州到1226年蒙古攻占西凉府(西夏升凉州为西凉府),西夏控制凉州长达190多年,几与西夏历史相始终。

西夏对凉州的经营(一)

一、西夏经营凉州的自然地理基础

河西走廊负山阻河,地理环境既特殊又优越,易守难攻,战略地位重要,在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及中央王朝对西北的经营过程中向来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凉州就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历史自然条件,奠定了凉州在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战略地位。

历代凉州,所辖范围不同。宋初凉州称西凉府。其辖区东达黄河以东的原州,南以祁连山、横山(今陕西省西北部山脉)为界,与兰州相邻,西至甘州,向北则深入大漠地区,范围非常广大。当时据有凉州的是六谷吐蕃部,他们和南部的河湟吐蕃、西部的甘州回鹘在当时都具有很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

凉州虽地处偏远,但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境内绿洲、平原、沙漠、高山、丘陵、戈壁断续分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西部、南部祁连山区,崇山峻岭,地势高耸,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祁连山纵贯境西南,支脉天梯山、莲花山、第五山等山势高峻,林泉茂密。州境西南峡谷川原环绕,山脉或平行蜿蜒,或首尾相接,乌鞘岭高峻挺拔,四周群峰纠结,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岭西北又有古浪峡,最宽处约250米,最窄处约20米,古浪河从中穿过,水流湍急,峭壁千仞,峡中隘道便是连通凉州与兰州的咽喉通道,因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享有“金关银锁”之誉。

西夏对凉州的经营(一)

凉州在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汉武帝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自唐至宋,从中国内陆通往西域的道路大致有五条,自北而南,依次是夏州道、灵州道、泾原道、熙兰道、青唐道。五条道路中,灵州道、泾原道、熙兰道都是以凉州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交通网络。夏州道和青唐道虽不经凉州,但夏州道不仅要经过西夏占据的夏州,而且要北上穿越毛乌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道路险远,宋夏开战后,此路阻绝;青唐道则要穿越河湟吐蕃控制的青海境,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及海拔四、五千米的许多高峰,艰险异常。因此,以凉州为中心的三大交通路线成为中国内陆与西域、西亚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

凉州不仅是中国西北边疆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和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商业贸易繁荣发达,东汉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隋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至张掖,西域二十七国的首领、使者、商人,朝谒于焉支山,炀帝令张掖、武威士民盛装欢庆,以壮声势,凉州的繁荣与富庶尽显于此次盛会。唐玄奘西行求法,目睹凉州城的繁华,描述说:“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

凉州的北部和东部被腾格里沙漠包围,沙漠面积占凉州境土的三分之一以上,气候干旱少雨,风沙较多,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这样的环境使中部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平原更成为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凉州中部是河西走廊东段最大的一片沃野绿洲,不仅是西部较好的生存场地,也是历代中原王朝屯田畜牧的重要场所。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日照充足,南部和西部紧靠祁连山,山上的积雪和冰川是绿洲天然的固体水库,发源于祁连山的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东大河、西营河等河流先后汇入石羊河,最后注入位于凉州北部的白亭海。六大河水流经的地方,水草茂盛,宜农宜牧,“西凉府六谷首领潘罗支”就是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强大起来的。中原王朝戍守西陲的军队所需要的粮食从这里供应,唐将郭元振督凉州五年,“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重要的军事物资战马也是从这里或者通过这里从西域取得。

西夏对凉州的经营(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凉州在军事上占有地利优势。汉唐以来,凉州一直是封建王朝屏蔽中原,向西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清人吴广成在论及西夏统一河西之举时说:“昔汉人取之号为断匈奴右臂,德明立国兴灵,不得西凉,则酒泉、敦煌诸郡势不能通,故其毕世经营,精神全注于此。”

凉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要求,使畜牧业和绿洲农业成为当地主要的生存方式,“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历代统治者经营凉州时都在此设立养马监牧养官马。西晋时凉州把大量马匹送入洛阳,后凉州骑兵远赴晋难,获“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美誉。《读史方舆纪要》称“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唐代,凉州养马业较为发达,凉州马极负盛名,仅官马数量就达三十万匹。对西夏少数民族来说,马是极为重要的军事资源,党项族历来重视对马的驯养,党项马不仅是战争工具,也是唐代驰名中原的商品。中唐诗人元稹《估客乐》诗曰:“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直到后唐,沿边榷场上入市中原的马匹,仍以党项马居多,只是此时入市中原的党项马已非西夏真正的良马,因为西夏早在李继迁时代就确立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开始了对凉州的争夺,此后几十年,李氏三代对河西“毕世经营,精神全注于此”。经无数次与吐蕃、回鹘的交锋,凉州几经易手,1032年,李元昊击败回鹘,最后夺取凉州。

未完待续。。。

来源:武威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