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之都会:京通十三仓掇拾 旧日有一句显摆北京京城地位的老话,叫“五坛八庙十三仓”,意思是只有拥有了这些设施,方能具有一国之都的规模。这五坛八庙指的是明清两朝皇室的祭祀场所,五坛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八庙为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十三仓则是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仓廒,包括禄米、南新、旧太、海运、北新、富新、兴平、太平、储济、本裕、丰益十一仓,加上通州中仓、西仓、总计十三仓,统称为“京通十三仓”。它们共同担负着京师储粮的重任,维系着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是帝制时代漕运制度和太仓制度的见证。 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纵贯中国东部最富庶的地区,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连接在一起。自元代开始,北京成为大一统的帝国的都城,通过大运河,“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在早期,大运河的北端只到通州,所以南方及沿岸各地粮食物产由水路运到通州后要先卸船,再由人力畜力运到元大都城,这段路程全长50里,运转十分十分艰苦。1292年,郭守敬主持开凿了从元大都到通州的运河,翌年竣工。运河上建造了24座水闸,通过上下闸的相互启闭来调节水位,解决了北京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影响水运的难题,从而使货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驶,直达积水潭码头。据说通航这一天,来自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夹岸热烈欢呼。当元世祖忽必烈在万宁桥上看到积水潭中舻舳蔽水的盛况时也不禁大喜,当即将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赐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开浚,大大促进了京城仓储事业的发展,汩汩不断的通惠河,使京、通仓储连为一体,如同血脉一般支撑起北京的发展。 到明代,自永乐迁都北京后,“军国之需,尽仰给于江南”。为了存储巨额的漕粮,京城和通州纷纷建起了很多粮仓,通称为京通二仓,都是京师太仓的组成部分,“京仓为天子之内仓,通仓为天子之外仓”,关系着国计民生。到了清代,这一体系已经日臻完善,最终形成了京通十三仓的庞大的粮储体系,清《御制通州石道碑》载:“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致者,车毂织络,相望于道,盖仓廪之都会而水陆之冲达也。”北京的繁盛来自于通州源源不断的漕运接济。 通州处北运河之尾,是3400华里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因“取漕运通济”而得名,自然担负着通济京城的使命,“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识帝都之壮也”。当漕船南来,行至京杭大运河与通惠河的交汇之处,壮丽的大光楼便遥遥可见了。这大光楼临水而建,矗立于石坝之上,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围廊带护栏。它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因明清两朝户部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因此也叫验粮楼。大光楼明间的廊柱上悬有一副楹联,极尽描摹之能事: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夕阳无限好,看燕云蓟树,百千万点米家山。 漕粮验毕,就要入藏仓廪。清代每年平均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征收米、麦、豆等粮食460多万石。漕粮先运到运河通州段的石、土两坝,用驳船将石坝漕粮经通惠河各闸口运到东便门外大通桥附近停靠卸粮,再用车辆运到各京仓;土坝漕粮则经通州护城河运到通州中、西两仓。 清朝的官仓之外均有围墙,墙上安设棘刺以防翻越。大门又称外门,每仓三间,两旁为八字形影壁。每仓还有辕门一座,内有影壁一座,影壁后是三合土的仓路。 廒座是官仓的主要建筑,每五间为一廒,每间七檩六椽,面阔一丈三尺,进深四丈五尺,柱高一丈二尺五寸,前后出檐,明间前接抱厦一间。廒的墙壁用大城砖砌成,厚约三尺以上。“每廒顶各开气楼一座,廒底砖砌,上铺木板。廒门及墙下均开窦穴,以减地气。”(《大清会典事例》)。每廒的存粮约1.2万石,造价银一般在1100两到1500两。除仓廒外,官仓中还许多附属建筑,龙门、官厅、科房、大堂是办公用房,其中大堂又称监督值班所,是官仓的负责官员的办公室,科房又称官役值班所,是一般职员的办公室;警钟楼、更房为报警巡更人员所用;仓神庙、土地祠等为祭祀之用;激桶库和水井,供救火之用。 现将京通十三仓缕述于下,以状当年仓廪制度之盛。 通州西仓:位于通州新城内,东起公园下坡小学西墙,西到新仓路,北起中山大街,南到新城南街。盛时有仓廒112座,房561间,囤282个,位居京通十三仓之首。 通州中仓:位于通州旧城南门内迤西,西起新建街,东至南大街及周仓庵胡同,北起西大街,南至悟仙观胡同。中仓的东、南、北各设一门,南门是水上转运漕粮的收纳处,东门为陆运入仓的收纳处,北门是支放漕粮的通道。今仅存部分仓墙。盛时有仓廒100座。 禄米仓:位于北京禄米仓胡同,为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新仓:位于今天平安大街东端,东四十条桥西南,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始建。最盛时有仓廒76座,现存仓廒9座,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 旧太仓:故址在朝阳门内,平安大街南,盛时有仓廒83座。现存仓廒三四座。 海运仓:因是接储海运而来的漕粮,故被命名为海运仓。它与北新仓两大粮仓连为一体,成为京城内最大的粮仓,有仓廒百座。 北新仓:在东城区北新仓胡同,盛时有仓廒85座,现存仓廒7座,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富新仓:在朝阳门北小街。 兴平仓:位于平安大街东端,盛时有仓廒76座,现在仅剩10座,为百货公司仓库。 太平仓:位于西城区东部。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 储济仓:位于太平仓北首,建仓廒108座。 本裕仓:在今清河镇东南一里之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此后该地便得名为仓营村。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上止。中建七闸,闸夫120名,运通州米由通流河至本裕仓。”通流河指通州外北运河一段。 据此可知,漕船自通州石坝装载粮米启运,至清河口转沙子营,再溯清河而上,交兑本裕仓收储。本裕仓北门外的清河南岸建有码头,漕船在此卸载,河中白帆点点,穿梭繁忙,好似江南水港之景象。宣统元年(1909年),为修建北苑营房,将本裕仓拆毁。 丰益仓:丰益仓又名安河仓,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其遗址在今中共中央党校的西部。丰益仓建于安河之畔,仓中储米本由清河通过安河船运而来,后河道淤塞,改由陆路车载,乾隆庚辛年以后,动工疏通了河道,从此改为水陆兼运。今仅存大门前两棵老槐。 输往京城的漕粮一支自通州经通惠河至东便门大通桥入京,交京城内各仓收储,又一支经通流河、会清河到清河镇的本裕仓,再由清河经安河,直抵百望山麓的丰益仓。这条自通州起的京通漕运水道一直伸展到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通州对京城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一条条的如同人体神经脉络的线路网,影响到京城经济生活的角角落落,由此产生了上下六七百载的漕运传奇。大哉通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