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运河】通州:截了运河的“阑尾”

 一犁_书馆 2020-08-10


作者寄语

元亡明兴以后,漕运到通州便戛然而止了,积水潭再也没有当年千帆竞发的场面,与元代的熙熙攘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


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凿通惠河。通惠河尽头的积水潭,是大都漕运的总码头,成千上万的漕船源源不断地将江南的漕粮运到积水潭,随着漕粮而来的,还有运河沿线乃至全国各地的丰饶特产,更有四方游人在此流连忘返、八方骚客在此吟风弄月,这里成了大都城里最繁华的一处闹市。

积水潭

但是随着元亡明兴的政权更替,积水潭也渐渐沉寂了下来,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通惠河淤塞了。由于战乱和山洪暴发等原因,通惠河上游的白浮堰即白浮村神山泉到瓮山泊这一段逐渐淤塞了。白浮村神山泉是通惠河的主要水源,河道淤塞意味着通惠河的补给水源大大减少,漕运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吴仲著《通惠河志》封面

河道淤塞虽然麻烦,但也是可以疏通的。明代也曾多次疏通,其中吴仲的那次疏通较有影响。那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事,为了便于运输皇家建筑材料,巡仓御史吴仲“循元人非我(郭守敬,小编注,下同)故迹,以凿以疏,导神仙、马眼二泉,决榆(今温榆河)、沙(今沙河)二河之脉……由大通桥下直至通州高丽庄与白河通”。因为吴仲在疏通通惠河方面所作的贡献,通州建有专祠纪念他。然而,即使这样的工程,疏通不久便再淤塞,其他的疏通工程命运大抵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白河上游的北京延庆白河堡水库

水土流失大约是又一个原因吧。比如上一段提到的白河,因其两岸多白沙少青草而得名。这条河原本植被覆盖率就比较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而加剧河道淤积。为了防御北元的入侵,明政府每年春季都要在白河上游大规模“烧荒”,方圆百里之内虽然蒙古骑兵没有水草可资利用,水土流失造成的白河淤塞、改道和决口等,也对当地和下游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和漕运造成极大的影响。或许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北京通惠河玉河遗址公园

当然,运河“阑尾”被割的根本原因还是水源问题。元代通惠河本在皇城以外,互不干扰;而明永乐修的皇城,将元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到皇城里面,以保证皇城用水,从而截断了积水潭与通惠河的联系。更要命的是,通惠河上游昌平一带被选为皇陵禁地。为了防止破坏皇陵风水,白浮村一带的水源必须保护起来,从而彻底切断通惠河的主要水源。自此以后,通惠河便成了无源之水,等待它的只能是淤塞的命运了。

虽然运河“阑尾”被割,漕粮到了通州以后只能陆运进京,增加了运输成本,延长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效率,但也养活了一大批从事陆运的人。显然,陆运的大量车马,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搞起来的,这些人非富即贵,在陆运中大发横财,当然极力反对疏通河道畅通漕运了。

清光绪九年通州城池图

通惠河割“阑尾”,促进了通州的发展。通州之名始于金代,取“漕运通济”之意。明清时代,通州曾经四建城池。明朝建立当年(洪武元年,1386年),大将徐达收复通州,命部将孙兴祖在潞河以西筑城。这座通州城后来被称为旧城,城墙内填夯土,外包城砖,城墙周长九里六丈五(约3千米),垛墙高三丈五尺,东、南、西、北各开有一个城门。

通州古城核心区的地标建筑燃灯古塔

永乐年间,为保证迁都以后官府和军队充足的粮食供应,在通州设有西仓、中仓、东仓、南仓四大粮仓,粮仓各筑垣墙。其后又不断增建粮仓,并进驻大量官府衙门,驻扎军队保卫粮仓、官署和城池,通州城快速发展起来了。

张家湾皇木厂村运河故道码头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京城大惊,通州大危。为应对战乱,保证粮食安全,仓促之中二修通州城。新城在旧城的西面,外面也包有城砖,周长约七里,面积只有旧城的一半,城墙也只有旧城的一半高,开有南门、西门。战后,朝廷屡次修缮加固通州城,尽力保障粮食安全。正因为是仓促建设,主要考虑快速、实用,所以新旧二城形制不一。直到成化年间才再次动工,统一新旧二城的形制。

第三次、第四次修建通州城已经是清代的事情了,我们这里不多说了。

在大通桥码头验收和晾晒漕粮。拍摄于十九世纪末


话说运河

 话运河古今

 说运河南北

 谢运水之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