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珍贵了!难得一见的通州老照片!

 张国图 2019-03-04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

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

“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

其实通州区早在明清时期,

就是北京的东大门,

拱卫京畿,兴盛一时。

1

通济之州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建路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路县依潞水而定名“通州”,这也是通州得名之始。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段起点,自元代郭守敬主持修浚通惠河以来,漕粮从南方走水路直运京城,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通州,也因此成为很多人进入北京的第一个入口。

燃灯佛舍利塔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摄 1860年

1860年9月23日,当英法联军取道天津,过通州,准备长驱直入北京城时,随军摄影费利斯·比托随手拍下了眼前这座高耸入云的燃灯佛舍利塔。这也是北京的第一张照片。

永通桥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摄 1860年

永通桥,俗称八里桥,是通惠河上的重要桥梁,史称它为“陆运京储之通道”。也是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它也是守护北京的一道重要防线,著名的“八里桥之战”便在这里进行。

大通桥下漕运码头

△约摄于1860年-1869年

大通桥,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造的三券平面石桥。横跨在通惠河上,因而通惠河也俗称大通河。图为大运河停运之前,大通桥漕运码头从剥船上卸下漕粮的情景。大通桥于1956年拆除,此图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记录由大运河北端的通州石坝码头经通惠河剥运进京的图片资料。

通州土坝码头

△约摄于1900年

土坝位于通州城东门外,是江南漕船的终点站。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建造。当时的漕船在此与适于在内河行驶的“剥船”交接货物,剥船再经通州城的护城河将货物运到新旧南门外,最终用小货车转运到仓库。每年的运量达到三四万石,能节省不少陆运费用。

二道闸

△摄于1920年代

元建大都后,利用漕运,在通惠河到通州大运河北端设立了五个闸口:大通闸、通惠闸、高碑店闸、花闸、普济闸。其中二道闸指的便是通惠闸,位于现在的朝阳区通惠河北岸庆丰闸遗址附近。

商船

△摄于1930年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津铁路修成通车,漕粮自天津乘火车运到北京,北运河停止漕粮运输,然而运河上的商船运输依然往来不断。河中的大型货船扬帆向通州城方向驶进,船上数名船夫持蒿待撑,另一船上还带有一只小船,准备遇浅滩时用来剥运。远处也有两艘货船靠近对岸向通州方向行驶,表情此处河道宽深。

疏浚北运河

△约摄于1930年

为便利漕运,历史上曾多次疏挖北运河淤积的泥沙。图为20世纪30年代运河枯水期,人们疏挖运河的场景。

游船

△摄于1920年代

此图远景为大通桥,此处水流清澈、河面宽阔,春、夏、秋三季都有游船揽客。

风力帆船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摄

利用风力前进的帆船,不仅是漕运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运河两岸百姓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影响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习俗。

2

京东重镇

运河的开通,催生了通州城的建设,通州的经济和军事地位进一步凸显。自明至清,加筑城墙,扩建粮仓,街巷纵横,商铺林立,有了城市的肌理;再加上晨钟暮鼓,佛道宫观,沿街叫卖,有了生活的氛围。

通州鼓楼

△摄于20世纪40年代

民国时期的通州鼓楼。鼓楼元代称为齐政楼,历代几经毁坏和复建。清末,鼓楼的暮鼓晨钟指挥着全城的作息。1934年改为通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闸桥

△约摄于1950年

闸桥,明代所建通流闸。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将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又在1936年改建为铁栏桥。画面左侧是老字号“内联升”鞋店。穿过桥孔露出的平面木桥名为“庆华桥”,以桥南由庆华园浴池得名。两桥均于1952年在通惠河支流故道上修筑新华大街时拆除,闸桥遗址尚存。

小楼饭馆

△约摄于1950年

小楼饭馆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建时就称“小楼”,此楼坐落在通州旧城中心南大街与牛羊市胡同(今回民胡同)相交处。其所创制的“烧鲇鱼”是通州古代饮食三宝之一(另二宝分别为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菜)。1985年,此楼拆除,向东后撤新建一座三层楼。

北大街

△约摄于1930年

北大街是新中国成立后,通州地区最繁华的一条街。街道两侧排列着清末民初所建的中西结合风格的店铺门面。路面两侧正在施工,铺设排水管道。1963年拍摄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曾在此取景。

东大街

△约摄于1930年

东大街在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创建渔阳郡和潞县城池后逐渐形成。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向南扩建一倍,东大街与通往北京的西大街隔河错位相对,因在通州旧城西门以内,所以故名东门内大街,简称东大街。东大街,是明清两代通往京杭大运河北端各个码头的主要大街。

南大街

△约摄于1930年

图中这条大街即为南大街,远处歇山顶二层楼是通州鼓楼。南大街位于今中仓街道辖域,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向南扩建几近一倍后形成。明清两朝,南大街是漕粮从漕运土坝码头经陆运入储东仓、中仓的必经大道。

新城南街街景

△约摄于1930年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总督粮储太监为保卫西仓、南仓,奏建通州新城。通州新城东连旧城,设西南二门,分别题额“五尺瞻天”、“望帆云表”。图中的新城南街紧贴西仓南墙,东起旧城内大街(今通州佟麟阁大街),西与西仓西墙外石道(今新仓路)相接。新城南门历来居住达官贵人与显赫人物,如:民国政要王芝祥、钱铺张家、税科王家、集头徐家、当铺高家等。

小红牌楼

△约摄于1950年

小红牌楼,在新城南街与大红牌楼胡同相交之处。明代在大运西仓和漕运仓储衙门忠瑞馆之间形成一条大街,是守卫北京、长城部队和八旗官兵领取粮饷和俸粮的大道。牌楼内两侧是坐粮厅与西仓遗址。此牌楼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拆除,遗址无存。

通州街头

△约摄于1930年

通州是京都最重要的码头和仓储之地,驰道上的马夫、车夫、运河上的船夫、纤夫,万国朝拜的使者,进出京都的达官显贵、商客都要经过通州。这就促进了通州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各种小吃应运而生。米面铺、油坊、豆腐坊、油果铺、切面铺,大多是世代相传的坐商。还有众多走街串巷叫卖的摊贩,如切糕、凉糕、层糕、炸油饼、炸麻花、面茶、杂碎等等。

街头杂技

△约摄于1930年

通州地区的卖艺场子很多,主要集中在人群聚集的闸桥、教堂附近。耍把式卖艺的形式有:刷双石、石伞座、耍石锁、顶碗(软功)、银枪锁喉、手掌击石等等。图为“蹬技”表演,属传统杂技项目之一。表演者平身仰卧,双脚向上与身体呈直角,双脚蹬杠铃,另一演员手撑杠铃成直角倒立。表演通常引来大批民众围观。

通州街头宣传画

△约摄于1930年

图为通县医学会开展预防疾病,接种疫苗,注射霍乱、伤寒菌苗的街头宣传活动。

通州街头宣传墙

△约摄于1930年

民国时期,通州街头的“工农商学联系起来打倒伪绅”宣传画。

通州漕仓廒房

△约摄于1900年


《通县志·专记》记载:通州中、西各仓“仓内建廒,一廒五间。数廒连山并建称‘连’。连与连之间相距三丈,左右各宽二丈,称水道。各廒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顺序编号”。

3

文脉延绵

由于通惠河、北运河的开凿,通州自金元以后与京师关系甚为密切,被誉为“畿东重镇”“畿辅之襟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通衢之地,通州不仅留下了多重信仰的建筑遗址,更是教育发展的重地。史载元代通州就有书院建立,明代北京地区建有八家书院,有四家位于通州。

船工号子

△摄于1930年代

运河船工在劳动中创造出了船工号子。目前,通州的运河船工号子已经搜集整理出十种二十二首,包括: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每一种号子的节奏都与实际劳动紧密相连。

协和书院足球队

△约摄于1906年

现代足球运动是19世纪末传入北京的,最早是在通州潞河中学的协和书院开始有足球活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协和书院足球队以2:0战胜英国海军足球队,获得慈禧特赐的一枚“定窑白瓷九龙杯”奖励,这场足球赛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国际足球比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拍摄的电影《京都球侠》,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

协和书院文氏楼内景

△约摄于1922年

1922年,美国纽约Warner父子以巨款捐赠潞河中学,建设礼堂文氏楼,作为学校举办文艺活动和会议的场所。图为文氏楼启用仪式会场。

潞河中学外教

△约摄于1906年

潞河中学设置的英语等课程,是由外国传教士和教师来教授的。1927年,潞河中学加设美术、音乐、劳体、微分学、逻辑学等课程;提倡“三育齐备”,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待人心诚,友谊互助,做有知识、有道德、懂文明、讲礼貌、爱祖国的有为青年。

潞河中学学生

△约摄于1930年

1927年,潞河中学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将教育与宗教分开。确定办学宗旨为“造就健全人格,培植升学和职业知识”,并以“人格教育”为校训。潞河著名校友有:国家院士黄昆、曹天钦、宋书和、秦馨菱、侯仁之,航天材料科学家颜鸣皋,外科医学专家同仁医院院长戴士铭、口腔外科带头人王翰章,作家刘绍棠、红学家李希凡,西部歌王王洛宾等。

潞河医院

△约摄于1930年

1878-1881年,美国基督教会公理会传教士姜戴德在通州城内北后街开设诊疗所。1882年,美国医师盈亨利在诊疗所的基础上成立医院,命名为“妇婴医院”。1903年,美国传教士都春甫从上海聘请工程师重建该医院,并更名为“潞河医院”。

潞河医院门诊楼

△约摄于1906年

潞河医院门诊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门诊楼为平面十字形二层小楼,悬山十字顶尖脊。据1922年统计,潞河医院有205名住院病人,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

潞河医院病房

△约摄于1930年

潞河医院是一所中西结合的医院,此图为病人与医护工作者的合影。

50米短跑比赛

△约摄于1930年

1923年,北京政府公布《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正式提出将学校原有的“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从此,田径、球类和游戏等体育形式,由过去只是在部分教会学校里施行,扩大到所有大、中、小学校。

民国时期小学课堂

△约摄于1930年

通州地区的小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私塾。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校,通州第一所学校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牧师姜戴德在新城北街开办的男童寄宿小学。到1948年,通州共有省立、县立、公立、私立民国学校300多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在校学生21864人,占同时期学龄儿童的62%。

文庙大成门

△约摄于1930年

文庙大门在清光绪以前曾是五间歇山脊建筑,称大宫门(因文庙也被称为学宫)。研究北京地区早期教育的专家俞启定认定:通州学宫(文庙)的藏书、礼器、乐器最为完备,且记录最为详尽,其学宫的办学规模及规制在明清时期的京畿地区是首屈一指的。该门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后重建,成四柱三楼式牌楼门,改称大成门。1949年8月拆除,今已无存。

伏魔大帝宫

△约摄于1930年

此楼位于通州旧城西大街西口对面。原为明初所建的旧城西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通州旧城与新城合二为一,此门废弃。次年,通州知州万廷兰主持创建伏魔大帝宫,主奉关羽。现此门遗址仍保留。

佑民观牌楼

△约摄于1930年

佑民观牌楼位于今张家湾里二泗村西北角佑民观前,创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此庙在元代被称为天妃宫,供奉天妃妈祖,明改建后称佑民观。

贾后疃天主教堂

△约摄于1930年

贾后疃天主教堂位于今潞城镇贾后疃村中。主体是折衷主义风格天主教堂大门和钟楼,下部为中国传统硬山合瓦鞍子脊式平方。此教堂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于1973年拆除。

李贽墓

△约摄于1960年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他批判重农抑商,表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李贽墓,位于大悲林村南,1983年为便于祭扫,迁建于西海子园内。

本文图片及文字资料主要来自于《流光旧影认通州——通州区图书馆藏老照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