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地理】来头不小!土桥原来真有桥!石兽镇守600年!

 sixu986 2017-02-24

因闸名得桥名,因桥名得村名。


土桥——元通惠河故道上,一个依水而建的小村庄。


大运河北端的张家湾码头,入京古道穿村而过,一头镇水神兽足足佑护了这里600多个春秋。


土桥

土桥

探访

没桥样  仅剩两段桥栏


乘八通线一路向东,出了土桥站就是土桥村。


土桥村,顾名思义,村里至少应该有一座桥但如今,这座桥在哪儿呢?


走进土桥村,入目皆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昔日小村庄,早已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小区。


通州小布进村一路打听,很多人坦言不知有桥。而看上去,那林立的楼宇间,也确实不像有桥。


直到有人给出了答案:


您找桥?有啊,只是看不出桥的模样了!一直往里走,在7号楼和8号楼之间的区域,就是那座老桥。”


顺着一位中年男子的指引,通州小布在两楼之间的空地上,果然发现了一小段桥梁遗迹:


可这座桥,仅是两段凸起的石桥护栏的顶部,高出地面约20厘米。两石栏相距四五米远,南北向顺在地面上。


而不远处,还卧着一尊石兽,兽背上有一条很深的裂纹:

石兽垂着头,看上去样子楚楚可怜。



运河研究专家周良确认:这正是土桥的桥!


这桥并非土做的,而是一座古石桥。那尊石兽,则是赫赫有名的镇水兽。


土桥

溯源

原是木桥后改石桥

当年,大运河上漕运繁忙,南方漕米、北方物产等漕运物资都在张家湾码头上下船,再经陆路往来于京城。


为了方便行人车马,就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了一座木桥通行——这就是土桥最早的桥,迄今已有600多年。


关于土桥,《通州文物志》记载:


土桥正名广利桥,建于元代,位于土桥村的通惠河故道上、通惠河广利闸东侧,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入大都城的重要桥梁。


广利桥最初是木桥,到了明初,木桥不堪重负,改建石桥。


清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重修广利桥,且嵌刻石一块。1959年7月,土桥被公布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土桥


据说广利桥两侧就是入京古道,每逢雨雪,大车过桥经常将桥面碾砸成坑,人们常用土垫,车带泥土将石桥桥面覆盖,不见石桥本来面目——当地人隧笑称为“土桥”。


又因紧邻张家湾码头,桥上总是车水马龙,山南海北的人络绎不绝让土桥名传四方。


天长日久,此处建村即以“土桥”为村名。


直到清嘉庆七年,即1802年以后,张家湾附近的河塘不断收缩,码头没落渐小。至清嘉庆十三年,洪水泛滥令运河彻底改道,之后连张家湾码头也废弃了,土桥和入京大道才渐被遗忘废弃。


嘉庆(1796年—1820年)为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第五位)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岁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运河研究专家周良记得:


1981年底来到土桥村进行文物普查,当时的广利桥,还是一座单孔平面石桥,南北向,两侧是等长等厚不等高的素面护栏板各三块,栏端各外侈约30度,戗以如意形抱鼓石。


而桥面石、撞券石、金刚墙与雁翅都是花岗岩石块砌成,桥长11米,宽6米,雁翅长10米。


桥东北向雁翅壁上嵌石刻一块,记录着乾隆年间重修的经过。


镇水兽守桥600多年


1981年文物普查时,周良在石桥东南向雁翅中间,也看到嵌砌着一只大石雕刻的镇水兽:

镇水兽长1.5米、宽0.8米,大角犀利,梗项扭头,背上和尾巴上都是鳞片,蜷着尾巴,兽腰处有一道明显的裂纹。


这镇水兽应是明代遗物,生性好水好饮,所以放在水边桥侧,镇水护桥,保佑商民通行。周良说。


关于这只镇水兽,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传说,有人说:


这只镇水兽不安分护桥,有一次趁着夜深,偷偷溜下桥干坏事,没想到正碰上关帝爷,关帝爷手舞大刀一下子砍在了它的腰上,留下了这条裂缝。镇水兽吓得赶紧逃回广利桥,再也不敢祸害人间。



虽是传说,可通州小布看着眼前这只低着头的镇水,越发觉得,它还在低着头反省错误呢。


传说毕竟是传说,周良老师经过考证,为镇水兽正了名。


原来,它腰上的裂纹是因为原石质就有裂线,雕成水兽后,长期日晒雨淋自然断裂而成,并非人为。


现在广利桥虽然仅存遗迹,可从镇水兽护桥来看,镇水兽所在的位置,就能佐证原来广利桥的位置。


1998年,石桥两侧河道被政府下令填塞,桥券不见,记碑亦淹没,镇水兽也从雁翅垂直上升到地面。


2004年,土桥村进行旧村改造,村里盖起了楼房,桥西南的雁翅尾端也被拆毁。


土桥

广利闸


因闸名得桥名

土桥因广利闸得名广利桥,广利闸分为广利上闸和广利下闸,这得从通惠河说起。


元朝至元三十年,即1291年,郭守敬主持督挖的漕运河道竣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由西山流经北京城通州八里桥,沿五里店、老科印厂、孙王场、东小马庄一线,流经土桥村南,转向张家湾与皇木厂之间入潞河,全长82千米。

为了借闸蓄水通航,通惠河上建了24座闸,最后两道广利上闸和广利下闸都在张家湾域内最初,广利闸也是木闸,后改为石闸


2004年,土桥村旧村改造施工中,挖出了3根石闸的长方形石料,都是青色花岗岩,长约3米,宽约0.5米,厚约0.3米,似是石闸雁翅石壁用料。


土桥村50岁的王利对村里石闸还有印象:


就是并排的6块石板,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好石料,虽然闸挺窄,但是可以过船。

运河文库中的《通州漕运》一书中记载;


在广利桥西侧100米处,曾有一座石砌水闸,就是元通惠河上的广利上闸,此闸也是南北向,横在西来的古河道上。


不过,现这座闸上石料已被拆走,闸基尚埋地下因桥与闸相距很近,就以闸名命桥名。


广利上闸附近曾堆有许多嵌锭槽花岗岩方石,1992年就地掩埋。这些所剩石料就是元代改木闸为石闸的材料。


后来,明巡仓御史吴仲将通惠河调直后,由八里桥直入运河,原通州城南部的旧河道,就这么废弃了。

    

关于元通惠河下游流经路线,后人一直颇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元通惠河穿通州城中,即今新华大街一带,再折向东南,到今张家湾镇里二泗村西入白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元通惠河不经通州城,而经通州城南的梨园一带,过广利桥在张家湾城东入白河,即今皇木厂附近。


广利闸和广利桥的发现,恰恰证实了通惠河由西流至,而不是从北面的通州城流来。


土桥

记忆

柏木桩地下埋了六百多年


年过八旬的村民李忠回忆说:听老一辈讲,土桥最初是木桥,用的是两块孔雀木


“桥上每天川流不息,一般的木材哪里禁得住,这孔雀木就不同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据说两块孔雀木被皇家的人拿走了,所以不仅给咱新建了一座石桥,还在桥边建了一座三官庙。”


那么,在水上建桥如何打地基?


木桥也好,石桥也罢,广利桥都是在水里砸的桩先砸桩、挤土,然后再铺板


土桥村旧村改造时,工人们在挖槽时无意中挖出了20多根柏木桩。


对此,村民金利龙说:


“ 扫着桥西边雁翅的一个角儿,就挖出了那么多,地下应该还有不少呢!我看见每根柏木桩直径大约十多厘米,颜色还是柏木的黄色,闻着也有一股淡淡的柏木味儿,在地下埋了足足六百多年,愣是没变样,真让人难以置信!



通州小布

好了,看到这,关于土桥村桥的故事,通州小布就给您讲完了。


看来,咱大通州每一个村名的背后,都藏着不少典故啊!


下期《通州地理》,通州小布将继续为您说说土桥村的故事,重点讲讲村里的两座寺庙,故事多多,来头也不小!


(通州时讯记者  张丽   摄影 唐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