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析津志》 聊万宁桥的由来

 北京的骑士 2023-11-06 发布于北京

注:本文为《万宁桥下是怎样过船的》一文前传。

北京中轴线有一个最古老的遗迹——万宁桥,这是中轴线上唯一保留至今的元代建筑遗产,750多年以来,至今仍然服务城市交通的一座古桥,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你打卡万宁桥的时候,你可知晓它的前世今生吗?
万宁桥位于北京地安门至钟鼓楼之间的地安门外大街上,因其在什刹海东岸,正当海子水东流泻入玉河的关口上,故名海子桥,又因处于地安门以北而名为北门桥、后门桥、地安桥,此外还有洪济桥、月桥、越桥、大桥、官桥、天桥等等名称,是中轴线上最古老且名字最多的桥梁。那么这座桥修建于何时?又何时称名万宁桥的呢?
记载万宁桥最早信息的是北京最早的一本地方志《析津志》,又名《析津志典》、《燕京志》,元人熊梦祥1285-1376所撰,成书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可惜已亡佚。值得庆幸的是在《永乐大典》《日下旧闻考》等书中有大量内容转引此书,故北京图书馆从各种书中加以辑录,以《析津志辑佚》为名由北京古籍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全书共列十八目,有城池街市、朝堂公宇、仓廪、太庙、祠庙、寺观、河闸桥梁、古迹、兵站、学校、属县等,全面地反映了元大都还有金中都的情况。该书是目前最早的专写北京地方史地的著作,是对北京城市与建筑按类目分列叙述的最早的一本文献,其中仅记录了有名之桥有72座,无名之桥238座,合计310座,是关于北京古桥最早最全面的介绍。
书中涉及万宁桥的内容有十几处,最重要的是《析津志·河闸桥梁》中的一条:
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
这条信息极为丰富,让我们逐字看来。
第一,说明了万宁桥的具体位置:玄武池东。
玄武池,即今什刹海和后海的前身,金代称为白莲潭,元代称玄武池、元武池,又称为净业湖,俗称西海子、海子。总体上看,海子位于元大内的北侧,因四象中北方为玄武,故名玄武池,此中还透露出一个典故。玄武池一名,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肆舟师”,这座玄武池建在三国邺城西南的玄武苑中,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西。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北京中轴线的起源也往往追寻到曹操的邺城。
据元大都复原图,整个城区当时划分为五十坊。其中南自什刹海一带、北至今北二环、东临钟鼓楼、西至德胜桥的区域,坊名称为“凤池坊”。凤池即凤凰池,在魏晋南北朝时,凤凰池是禁苑中的美丽池沼,设中书省于池旁,中书省相当于于今天的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不仅掌管机要,还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并以“凤池”借指宰相职位,唐宋以来皆如此。有意思的是元大都的中书省(简称北省,后改为翰林国史院)就设在今钟鼓楼西边,位于凤池坊中心北部。凤池与中书省有着内在关联,因此大都的规划大师刘秉忠选定凤池坊建立中书省,或因中书省所在而命名为凤池坊,蕴意深刻。
凤池坊包含玄武池即海子,因此把海子作为凤凰池,简称凤池。《析津志》中记录:“凤池坊,在斜街北。”“海子桥,澄清闸,西,斜街过凤池坊,北,钟楼。”这条斜街就是今鼓楼西大街。显然,《北京历史地图集》中的“元大都复原图”里的中书省放在北二环路之北是有问题的,其离海子太远了。
第二,说明万宁桥是闸桥合一的设施:澄清闸。
《析津志》:“澄清闸二,有记,在都水监东南。”说明澄清闸早期为上、下二闸,后来改为上、中、下三闸,是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修建的二十四闸之三,万宁桥西侧即上游为澄清上闸,简称澄清闸,中闸在今地安门东大街的东不压桥遗址处,下闸则在今北河沿北端的北河胡同东口处。澄清三闸之下的水道即为通惠河上游的玉河湾,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
北京的漕运开辟与闸桥的修建始于金代的闸河。《金史·河渠志》载:“金都于燕始于1153年),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金史·张仅言传》载:“(大定)六年(1166年),(仅言)提举修内役事……护作太宁宫,引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金史·食货志》中又有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的记载,与前面“引宫左流泉”,都是指引白莲潭水,以闸节白莲潭当在万宁古渡。所以金代开发白莲潭时,在万宁桥位置就已修建了白莲潭东闸,这是积水潭所建最早的水闸,即澄清上闸的前身。白莲潭东闸推测其应为闸桥合一的木制结构,桥上是一条南北大道,南边可通太宁宫和金中都,北边可至居庸关。
澄清闸本名海子闸。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郭守敬修建通惠河,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开工,建成于三十年(1293)之秋,忽必烈赐名曰“通惠”。元贞元年(1295七月,海子闸改名澄清闸。至大四年(1311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1327,始修完焉。”
上述记载说明,通惠河及其桥闸在1293年建成,玉河湾二(三)闸皆名为海子闸,木制,过了两年改名为澄清闸,又过了16年,开始将木制闸改为砖石,这一改又过去了16年才全部完成。
第三,说明了万宁桥的建造时间:至元中建?
打个问号,是因为有疑问。至元在元代是两个皇帝的年号。前至元1264-1294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至元1335-1340)是第11代皇帝元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年号。考虑到元大都开建在至元四年(1267年),郭守敬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修建通惠河,万宁桥的建成不可能晚于通惠河以及各闸的建成时间,所以此“至元”应为前至元年间。按忽必烈至元年号总计31年计算,“至元中”应该在居中的10年之内,即在1274-1284年之间。所以许多文章和宣传材料都说万宁桥建于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且没有任何说明,有可能源自“至元中”三字,但是不准确的,以讹传讹了。
关于万宁桥前身桥梁的建造时间,虽然历史记载不清,但笔者特别指出,万宁桥前身海子桥的初建时间不会晚于金章宗时期(1168-1208年),一个推测年代为1153年金中都建成时,一个是有“白莲潭东闸”确切记载的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
《析津志·河闸桥梁》还有几条记录如下:
澄清閘二有記在都水監東南。”“洪济桥在都水监前石甃,名澄清上闸,有碑文。丙寅桥中闸,有记。望云桥在后红门东,今澄清下闸。
上述文字可以简单解释为:澄清闸有两座,都在都水监的东南。都水监前面有一座桥名为“洪济桥”,石甃即石桥,实为澄清上闸,旁边有碑文记载。澄清上、下闸之间有一座中闸,也是闸桥合一的,名为丙寅桥,也有碑记,这座丙寅桥即东不压桥的前身东步量桥。还有一座“望云桥”,在后载红门(即地安门前身)东面,即澄清下闸。
由上记录,元都水监在哪里呢?就在火神庙的位置或其旁边,紧邻什刹海东岸。洪济桥就是闸桥一体的海子桥的前身,但可能是比较小的石梁桥。考虑到金、元代的海子比今日水面大很多,其东岸贴近地安门外大街,火神庙和都水监都靠近河岸。《元史·河渠志》说:“海子岸上接龙王堂,以石甃其四周。四周为石,显然为突出河岸的半岛状或孤岛状存在。
历史文献中没有看到郭守敬建海子桥的记载,只有建澄清闸的记录。但在明嘉靖《通惠河志》中存有一篇元代欧阳玄撰写的《中书右丞相领都水监政绩碑》记载:“闸与桥初置以木,仁宗皇帝延祐中,易木以石(改木制为石造),次第而械之(按顺序依次修治改造)。......系以诗曰:制水有闸,通道有梁,息耗有则,啓闸(闭)有常。这一段文字说明自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修建24道闸后,在延祐中(1314年—1320年),将木制桥闸改为石造。据[明]周梦旸撰《水部备考》:“澄清闸,在鼓楼南,海子东岸,万宁桥西,至元二十九年建,名海子闸。”(注:有文献亦记为二十五年建,兹暂取前者。二十九年为1292年,二十五年为1288年。)
显然《元史·河渠志》、欧阳玄的《碑记》与《析津志》的说法相近但也有点不一致,《元史》说至大四年至泰定四年(1311-1327)木闸改石闸,没有桥;《碑记》说延祐中(1314年—1320年)木闸、木桥改为石造;《析津志》写于元末,可以不论。木闸改为石闸应是闸板槽及一体的闸墙(闸板为木制);木桥改为石桥比较复杂,更大可能是木梁改为石梁,而桥台早已为石建。同时也不排除《碑记》对二十四闸桥的总体性概括,其中个别桥闸可能早就为石造了。

这个判断,在1999年万宁桥修复施工中得到旁证:在两岸挖出六只镇水兽“蚣蝮”gōng fù),特别在东北雁翅墙上的蚣蝮颏下发现石刻文字。本文辨认为:“至元四年九月日[旦]刘天...杜元礼”字样,至元四年为1267年,即忽必烈营建大都城的开始。要注意,石刻文字中“刘、礼”二字非为繁体,考虑元代已经有此二字简体使用,称为俗字,故可认为刻于元代。 

图片 图片

万宁桥东北雁翅墙上镇水兽蚣蝮颏下石刻

结合上述历史记载和石刻文字,可说明早期的万宁桥和澄清闸在金代就存在了,要早于郭守敬开通惠河的时间,而且万宁桥下游一段成为玉河(注:又称闸河、御河)的时间,也是早在金代就存在(或开挖)的一条河道,郭守敬只是选对了进出积水潭的位置和总路线,在此基础上挑挖疏浚修建了通惠河,而且极大可能就在开始建设大都的时候,对万宁桥和澄清闸的前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比如整治河道、扩大孔径、加高桥身,将原来很小的石梁洪济桥改为较大的石墩木梁桥。

最重要的因素是要考虑到大都的建设需要。处于中轴线交通要道上的的万宁桥,以及东、西两座步量桥的修建时间,按说不会晚于大都兴工之年,甚至头一年已经做了开工准备。如《析津志·名宦·张柔》记载至元三年1266年),城大都,(张柔)起判行工部事,进封蔡国公。城大都,即开始建设大都城,指派张柔负责大都施工。而如此交通关键所在,为运输建筑材料应早为预备先通桥道。故而将1266年作为万宁桥和元大都的共同开建时间,应该是合理的。
还有一个重要佐证,即“丙寅桥,中闸,有记”中透露的历史信息。“丙寅”显然是东不压桥起初的名字,本文推测其意义表示为干支年代。元代丙寅年,只有1266年(至元三年)符合东不压桥的建造时间。为什么丙寅年建成这座桥?因为这一年不仅开始了元大都的建造,同时也是成吉思汗称帝的60周年(前一个丙寅年1206年),忽必烈将此作为重大的纪念之年是很有可能的,将位于皇城东北角東西交通要道处的桥梁取名“丙寅桥”,当然也是有纪念意义的。如果丙寅桥建于丙寅年即1266年,那就早于郭守敬开通惠河的时间,万宁桥的修建时间应该不会晚于丙寅桥,两者可能同时开建于丙寅年,同为元大都的“奠基纪念之桥”,这是很有可能的,上述蚣蝮颏下的石刻可为重要参证。
综合上述,可以推断元代初期的万宁桥建成于至元四年九月(126710月),始为石基木梁桥,到了延祐中(13141320年),随同木闸改造为石拱桥。
第四,万宁桥之名大有来头。
中轴线上的桥名很重要。元明清三朝中轴线上曾经出现过永定门桥、天桥、正阳桥、万安桥(湮没)、龙津桥(湮没)、外金水桥、周桥(湮没)、内金水桥、升平桥(神武门桥前身)、万宁桥,加上午门前涵洞,一共11条水道11组桥涵。其中惟有万宁桥的名称五花八门、俗称最多,显然其起源早于中轴线,建成之后又处于市井繁华之地,老百姓恣意称呼,皇家只好重新正名“万宁桥”,方造成如此局面。
文前举出万宁桥各种大小名号,其中洪济桥已如前述,大约早于元代;北门桥、后门桥、地安桥,应该在元代建厚载红门、明代建地安门之后;至于月桥、越桥,以及大桥、天桥、官桥,估计取象拱桥形状等,皆见于民间和个别诗文雅兴发挥者,但亦表明该桥甚高。惟有“万宁桥”之名值得考究。按字面意义,万宁指万方安和、天下安宁之意,很浅显,不过,深究一下万宁桥的含义还是大有来头的。
据史料记载,北京“三海大河”为古永定河(高梁河)道的遗沼湖泊,处于汉唐幽州城的东北方,在辽代时开始被改造成为城郊苑囿,在湖心岛上营建了瑶屿行宫。金代将其大规模扩建成为白莲潭及太液池,营造宫苑,始为北宫,后为专供皇家游幸的太宁宫。前引《金史·张仅言传》:“(大定)六年(1166年),(仅言)提举修内役事……护作太宁宫。”还有《金史·地理志》中都路:“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1191年),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据《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记》所记:传成吉思汗圣旨,“改北宫仙岛(即金太宁宫)为万安宫,长春观为长春宫。”成吉思汗将万安宫送给丘处机做隐居修行之所。丘处机曾经游览并赋诗:“虽多坏宫阙,尚有好园林。”直到元大都正式兴建之前六年,约在1260年,这里就成为忽必烈的夏宫,改名为万岁山。琼华岛是太宁宫的西苑,太宁宫即万宁宫、万安宫,推测应在今故宫一带,位于其后身的万宁桥一名应即源自更早的万宁宫。
与万宁桥相对应的还有一座号称“国桥”的万安桥,就在《析津志·河闸桥梁》中记录:“万安桥,在五门外,古今号为国桥。”“丽正门南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此水是金口铜闸水,今涸矣。”《元一统志》记载:至正二年(1342年),“著将金口旧河深开挑,合聚水处做泺子(水泊),准备阙(缺)水使用。挑至旧城,又做两座闸,将此水挑至大都南五门前第二桥,东南至董村、高丽庄、李二寺,运粮河口。”
万宁桥与万安桥简直是一对“天安地宁”的绝配,非常讲究,而且生活在元代的作者熊梦祥说它“古今号为国桥”,那就有可能在元代之前的金代就有这座万安桥了。国桥应在国门之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如果不当国门前,当在金代皇家的太宁宫门前亦不为不可能。
万安桥在五门外,一是指元崇天门,约相当今宫城之午门,那么万安桥如同“周桥”;二是指丽正门,约相当今之皇城的天安门,万安桥如同“金水桥”。在元代的很多诗文中将丽正门简称为五门,《析津志》中紧接着万安桥还介绍到:“龙津桥,在丽正门外,俗号第一桥”,所以万安桥最大可能是指丽正门外第二桥,其位置大致就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而第三桥则相当于今正阳桥位置,旁边有“独树将军”。
元代的万宁桥名称,大有可能源自金代的万宁宫和万安桥。元人可能很喜欢万字,如万岁山,忽必烈建的大圣寿万安寺(今白塔寺),还有万宁桥北边、鼓楼(齐政楼)东侧有一座大天寿万宁寺,建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为成宗原庙。万宁寺内有中心阁,紧邻鼓楼,是大都南北中轴线的城市标志。据有关专家考证,今草厂胡同12号就是万宁寺残址。据前述,元贞元年(1295)七月,海子闸改名为澄清闸,估计此时海子桥一并改为万宁桥,十年后建成万宁寺,寺以桥名。
元代还将澄清闸称为万宁闸,但不知何种原因,万宁桥大名在清代后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都称其为后门桥、地安桥,甚至正名为地安门桥,如[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地安桥,俗称大桥,旧为万宁桥。”直到2000年12月重修完工,在侯仁之先生建议下才恢复了万宁桥原名。但也不要忘了这座桥的最早名称:洪济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