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潞水之滨忆先贤

 国民一员 2018-07-19

潞水之滨忆先贤

                            潞水之滨忆先贤
                                               李贽

通州有2000多年的建置史,尤其近800年以来,作为漕运命脉、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陆都会,享有“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盛誉,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就像这千年潆洄的潞河之水一样,绵延不绝,这些通州的文化先贤们,或为土著,或为流寓,生活于斯,延续着千载文脉,造就了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而他们自身也逐渐成为了通州城市名片上的亮点和通州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后世所景仰的文化先贤。

哲学烈士李卓吾

通州西海子公园,古老通州的地标性建筑燃灯塔的西侧,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矗立着一座古朴的青砖碑楼,而内嵌的石碑上是“李卓吾先生墓”几个大字,背后的墓冢中,长眠着有“哲学烈士”之称的明末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李贽。一个异乡人是如何赢得客居之地人民的崇敬,这是一段怎样的传奇,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福建泉州人。他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万历八年辞官归隐。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在新兴的市民运动的推动下,他希望能找到摆脱阻碍社会发展的,与禁锢人们思想的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他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他的思想在晚明的社会中独树一帜,是文学、哲学、美学、史学大师,其学说的价值,可以比肩于西方近代任何一位启蒙思想大师。

正因为这样激进敏锐的思想,李卓吾先生不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那些虚伪的道学家们,受益于民众思想蒙昧状态的他们,自然视李卓吾先生为异端,于是种种迫害相继而至,把这位已至暮年的老者搞得四处难以安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来到通州。京师之侧的通州,也是思想上最通达之地,这里,有着感佩先生人品学术的挚友,有着理解先生情怀的普通民众,于是,先生在这里有了暂时之安。但极力要扼杀先生思想的恶势力的迫害踵至,万历三十年(1602)闰二月,有人上奏明神宗弹劾李贽先生,给他其三大罪状:一是惑乱人心,二是行为不端,三是败坏风习。并说,李贽现移居通州,一旦进入京城,就会蛊惑人心。请求惩治李贽,并焚毁其书。明神宗便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令五城兵马司严拿治罪。在狱中,先生读书作诗自若,在面对审问时,他慨然道:“我著书甚多,白纸黑字,它们对圣教有益无害! 朝廷无法定他的罪,且慑于民众对先生的支持,便以他年事已高,勒令他回原籍。先生在获知自己无罪后,为了表示对思想迫害的反抗和决不妥协的精神,在狱中愤而以剃刀自刎,以凛冽亢直的风骨做了最后的抗争。

通州的友人马经纶遵照先生的遗嘱,将先生葬于通州。噩耗传出,通州的民众纷纷自发前往凭吊,为了使先生能得到安葬而不受身后的迫害,富于侠义精神的通州民众组织了12支送葬队伍,声势浩大,詈声动地,悲声彻天,这悲壮的场面足以震慑住一切不良企图。这就是民意!这就是先生的感召力!李卓吾先生从此与通州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数百年间,他如同身侧的燃灯塔一样,成了通州文化引以为傲的标志,在先生思想的熏陶下,也形成了通州的文化风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通州人。哲人已逝,风骨长存!

军旅作家刘白羽

记得还是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我学到了《长江三日》这篇课文,描写自重庆到武汉之间长江两岸的绮丽风光,作者以游踪为引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和三峡的奇丽雄伟。这篇游记散文以挥洒自如,跌宕有致的笔力,勾勒出了这幅气势磅礴、神采盎然的山水长卷。后人对这篇壮美、明快,充满哲理的散文有这样的评述:“作者笔下的长江一会儿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会儿安静温柔,像微微拂动的丝绸;一会儿万瀑悬空,砰然万里;一会儿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仿佛长江在高唱、在低吟、在咆哮、在深思。那云雾变幻、朝晖夕照、电闪雷鸣,更给这显示大自然生命力的河流增添了无限的诗意。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那变幻莫测的水上世界。阅读这篇游记,就像是欣赏一幅壮丽的三峡风光图,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和一种奇伟、刚健的美的享受。”文章中描写的三峡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永远地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刘白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通州人。

刘白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他深爱的祖国奉献青春与热血,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他用雄健浑厚、优美细腻的笔调,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息、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充满了鼓舞人的力量。

爱国者首先是个对家乡怀有挚爱情怀的人,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晚年,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 刘白羽先生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记于中国文学史册上,他也永远是家乡人的骄傲。

运河之子刘绍棠

1936年的早春,通州大运河畔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他自幼就喜欢听母亲和父老乡亲讲说民间故事和说书艺人演唱评书。几十年之后,他成为“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创立者,赢得了“大运河之子”的美名,他就是生于大运河、长于大运河的“神童”作家刘绍棠。他在如诗如画的大运河畔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家乡的风土神韵给了他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13岁就开始了文学创作,被作协保送到潞河中学读高中,20岁时便开创大运河乡土文学。屡经人生磨难的刘绍棠,在大运河畔故乡荒屋寒舍的土炕上,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在重返文坛之后创作的旺盛期,共出版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书。

这些被誉为大运河乡土文学的典范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泥土气息。大运河的乡土养育了他,他也用一生的心血开创了大运河乡土文学,将自己的爱、自己的才华奉献给了大运河母亲。他的作品充满大运河的乡土气息,既是他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既有很高的文学欣赏性,同时也是具有浓郁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他写道:“我要以全部的心血和笔墨,描绘出京东北运河农村二十世纪的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这位有着高尚情操的文学家,无愧于家乡父老所授予的“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的荣誉。

西部歌王王洛滨

“当今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这是一代才女三毛对“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由衷赞美。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人们留下了上千首经典名曲,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音乐艺术海洋中的精华,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更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曾有评论说:“很多华人每当思乡之切时,只要一听到王洛宾作品的歌声,漂泊的心便立即顿感温暖。”他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而这迷人的旋律,却是源起于早年潞河中学基督教堂唱诗班一个瘦弱的男孩。

王洛宾出生于北京一个油画匠家庭,这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气质的家庭。祖父是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家,在京城画梁雕栋,颇有名气,还非常喜欢音乐,组成家庭乐队,自娱自乐。父亲王德桢(字洵甫)在家庭的影响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1927年夏天,父亲把从小多病的王洛宾送入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当年秋天,他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极富音乐天赋的他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在这里,他受到了音乐启蒙,从此步入音乐的神圣殿堂,将富于传奇的一生都献给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

 

2000载的风流蕴籍,无数的俊杰英才的熠熠星光,成就了通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荣耀,而先贤们的不凡成就,不仅令后人景仰,更激励着新一代通州人不断奋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