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园亭小记 中国古典园林的兴建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财富的积累,一是文化资源的丰厚。古称毗陵的常州,位于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无论从财富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具备了兴建园林的基础。所以,常州有着悠久的造园史,从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兴建毗陵宫,到现在有了整整14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常州产生过不少精巧别致的园,尤其在明清两朝,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园林即达40余座,如约园(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近园(旧作静园,常州宾馆内)、意园(魁星阁,县学街西)、半园(雪洞巷内)、寄园(白家桥之上塘)、聊园(北直街翔源观巷)、未园(常州市少年宫内)、韵园(娑罗巷内)、怡园(东下塘)、暂园(新市路)等,达到了鼎盛时期。常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具有移步换景、以意境见长的特色。经过兵燹和城市变迁,常州旧日园林多有损毁,尚有遗存的有近园、未园、暂园,意园等。今人在既有古建的基础上,又整修兴建了红梅公园、东坡公园。 红梅公园:红梅公园被称为“常州第一园林”,因园内著名的古建筑---红梅阁而得名。始建于1958年,1960年正式建成开放。红梅公园东西为关河和市河相夹,南临延陵东路历史文化街区。红梅公园的南部为文物古迹区,这里最著名的建筑就是红梅阁和文笔塔。红梅阁始建于唐代末年,传说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现在的建筑为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阁高17米,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双层重檐复棚的高阁。上层供奉玉皇、斗姥、文昌等道教诸神。下层为祖师堂,供奉的是从秦汉到元明时的“仙学源流”,如道教的北五祖、南五祖、全真北七真,以及葛仙翁、矛司命、张天师、许真君等。红梅阁自古便负有盛名,“拟仙都之仿佛”,阁前院内原植红梅翠竹,香烟轻袅,竹梅成荫,被称作“常郡之巨丽”,在红梅盛开时节,更显得绚丽凊艳。文笔塔建于南朝齐建元年间(479-482年),是常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塔高48.38米,底层外径为9.58米,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每层有拱门,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塔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的风光可尽收眼底。塔区内还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形成了“文笔夕照”的著名景观。 东坡公园:位于红梅公园的东南,紧傍着古运河,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由一座明代古桥相连。东坡公园是为了纪念宋代大文豪苏轼,他曾11次来常州,并终老于此。园内最著名的景观是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是南宋时人们为纪念东坡先生而建。亭虽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并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公园内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呈现出我国古典园林风格。园外则大运河傍园东流,更富于江南的韵致。 近园:坐落在常州市长生巷的常州宾馆之内,是江南地区最具明末清初风格的园林,系清顺治年间进士杨兆鲁所建。近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64米,占地不过六七亩,故杨兆鲁称为“近乎似园,故名近园”。近园的建筑大多环山绕水,错落有致。其北面的“西野草堂”傍水而建,是主人宴请宾客之地。西南方向有“天香阁”、“安乐窝”以及临池水的“得月轩”。再向北行便是“秋水亭”,一路下去是“虚舟”、“容膝居”、小径往还,清幽自然,极负“远山近水自成趣”的意境。东侧廊墙内还嵌有名人书条石30副。当年,杨兆鲁曾邀请著名画家恽南田、王石谷、笪重光等雅集园内,杨作《近园记》,王作《近园图》,由恽书石,笪为之题跋,现题记与跋残碑仍留园中。清同治初年,近园已归士绅刘云樵所有。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邑人恽彦琦又自刘家购得,经恽氏修葺后改称“静园”,故又称“恽家花园”。 意园:位于白云渡畔、县学街旁,原为清康熙年间状元赵熊诏府邸花园,有宅第28进。乾嘉年间,赵熊诏的后人,毗陵七子之一赵怀玉曾大规模整修这座宅第,新建了方玉堂、云窝、水阁等景。两面用瓦砌成各种镂孔花窗的龙形粉墙,将园隔成两半,东为外园,西称内园。外园有“凸”字形朝南五间经堂。东面一间与船厅相邻,壁上嵌经文石刻八块。中间凸出的三间为男经堂,左右两间为女经堂。堂前黄石假山奇峰峻岭,丘壑跌宕,山径回转。内园有延桂山房,明月廊,鱼池,亭榭。魁星阁挺立北墙下,墙外便是白云溪白云湾。延桔山房后廊房壁间,嵌有米芾、蔡襄等名家书法石刻十余方。清初“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画室瓯香馆就在内园中。恽南田便以此为家,潜心诗书画,才华绝世却淡泊自守一生。1860年太平军占领常州,设为圣库,英王陈玉成曾驻节于此。1864年李鸿章攻陷常州,经过兵火的浩劫,仅大门、延桂山房和魁星阁得以幸存。光绪十二年(1886年)园归县令史干甫。史加以改建,集蔡襄书“以意为之”四字为额,遂称“意园”。 约园:位于兴隆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占地约19亩。原为明朝宫府的养鹿场,清乾隆初年为中丞谢旻别业,名谢园。后著名学者赵翼之孙赵起(字于鞶)购得此园,经过一番改造,建有鞓红新馆、梅坞风清等24景,灵岩、绉碧等12峰,园主赵起谦称“约乎成园”,遂名“约园”。清咸丰末年(1860年)毁于兵燹,后又经修葺,稍复旧观。园中花木扶疏、清流环抱。 池中叠石成山,筑有石亭,池边罗列各种不同形态的奇石,并有曲桥与岸边相通,颇擅泉石幽美之胜。 未园:位于天皇堂弄内市青少年科学艺术宫西侧,兴建于1920年至1923年,为木商钱遴莆的私园。占地2164平方米,园内有鱼榭、四宜厅、滴翠轩、光裕堂、垂虹桥、汲玉亭、挹爽亭、长春亭、垂虹亭、长廊、月洞等景观。末园的布局曲折幽深,引人入胜,集“小、巧、美”于一体,风景有限,而意境却无穷。主体建筑均设计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北往南依次为滴翠轩、四宜厅、乐鱼榭,园周由曲折起伏的长廊将各景点相连。园名取“尚未成园之意”。园内植有香樟、金桂、丁香、夹竹桃、天竹、腊梅、广玉兰等近20个品种,其中光百岁以上的名木就有10余株。在南北仅百米多,东西约50米的范围内,50多株古树新木簇映着廊桥亭榭、轩堂厅阁,星罗棋布的山石半奇争妍。在园的重点景区水池、轩榭的四周布置精选的湖石假山,林木及花草等点缀其间,使小园显得雅而幽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