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华佗捏脊法,简单轻松去百病(附视频)

 美人美食 2018-07-19









《黄帝内经》里说,督脉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借此宣发,是元气的通道,这里着重讲一下它对人体质的影响。


  人们常说“挺直你的脊梁”,就是因为那里最展现人的精气神,所以打通我们脊梁上的督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祛除许多疾病。捏脊,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绝佳方式。




  同时,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怕淤积,平时姿势不良、过劳或负重等,都会造成这个主干道淤积,从而导致身体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


所以,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才能带走淤积,祛除疾病,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医家认为捏脊能治百病的原因所在。

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一篇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其中的捏脊骨皮就是我们所说的捏脊法。


  

俯卧,全身放松,请家人用双手的拇指、中指与食指在你脊柱两侧连皮带肉地捏起,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每天捏一次,一次捏3~5遍即可。至于力道,每次捏完可看到脊柱两旁明显发红,就说明捏到位了。


整个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下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下提一下称为“捏五提一法”;当然,也可单捏不提。

  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各脏腑背俞穴(即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脉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华佗夹脊穴。督脉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脏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脊柱两侧是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神经、体液因素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视频来源网络

 


一、每晚睡前施治,受术者最好空腹。
二、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并往前推,一松一紧,由腰部开始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间断,以利经气流通。
三、到颈部时算作一次完成,再重覆第一步,由尾椎往上捏脊,每晚由下而上捏六遍,背部轻松感,第二天晨起通体舒畅。一开始经络阻止严重者在捏完后的几天内,背部还会有疼痛感,但会越来越轻松,不必担心。
四、遇到肌肉僵硬、阻塞严重的情况,被捏者可能会疼痛难忍,此时可力度稍减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开)。
五、大人
小孩均可捏,小婴儿则建议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两旁按摩即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感会消失,舒适感增加,坚持每天或经常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可以起到很好的日常保健作用。
儿童应用方法:
       1.在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宝宝暴露背部和腰骶部。如果室温过低,妈妈可将手伸在宝宝的衣服下操作。
       2.妈妈先用干净暖和、指甲短滑的双手,在宝宝的腰背部轻轻推摩数遍。
       3.然后根据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捏脊方法。
       (1)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宝宝,轻轻捏脊1到2遍,如果宝宝拒绝就停止。
       (2)3个月到1岁的宝宝可以捏脊3到5遍。
       (3)1岁到3岁的宝宝可以捏脊6到9遍。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同时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进行操作,每侧线反复操作5-7遍。
      捏脊法可以天天操作,也可以隔天操作。
      (4)3岁以上的
孩子,除了上述捏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横式捏脊法:妈妈从宝宝背部一侧横捏到另一侧,从上往下,反复操作5到7遍。

  

关于“捏脊法”方向的补充

         

捏脊法最早应用于治疗调理儿童的虚证,而大多数儿童的疾病都源于阳气不足造成的,其原因在于:(转)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未实,形气未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而成人其后天之本——脾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甚至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还有,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也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以至阴寒邪气滞留在下身的缘故。从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积除滞,又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
      

       个人总结:捏脊法自下而上“补”,自上而下“泄”,儿童的日常保健和治疗多数的虚证疾病,诸如消化不良,消瘦,腹泻、睡眠质量差,脾气噪爱哭闹,自下而上。若有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感冒伴发烧宜自上而下,以利宣泄。成人保健尤其对体虚者宜“补”,即自下而上,若患疾病,除上面讲到的宜自上而下,其它的应辨明虚实,辩证施行。

       我们的督脉是纯阳的,足太阳膀胱经是偏阳的,捏脊法就是去除淤滞鼓动阳气流转,以调和阴阳。以古人的做法成人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当今社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类型都与古代大相迥异,特别是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坐办公室的众多,缺少锻炼和户外活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淤滞最多就在于背部,我想您应该也属这一类型,所以建议您自下而上捏脊。也可以自己体会来区分:如果自下而上捏脊后感觉有诸如头部发热,下肢发凉等异常表现,那就要改了。当然如果能让老中医来把把脉,看看您具体的体质如何就最好了。


1.预备。关键字:温暖、平和、润滑。
温暖的环境不说了,bbmm都会有自己的办法,受法者平卧,腹部可略垫高(便于施法),受法者应处于平和状态,太兴奋(儿童)不利于气的引导,可轻摩背部,使其呼吸平稳,全身放松,顺便可涂抹些润肤油。
2.施法。关键字:轻柔、快捷、连贯。
力度以能捏起和能捻动即可,提拉时稍加大,起点就在骶尾部皮肤平整最低点,不必强求长强穴,终点就在低头时的颈部最突出点(大椎穴)。拇指的动作要点是压、推,保持不要离开脊背。食、中指的动作要点是捏、捻、松如此往复,食指为主,中指为辅,整个动作就像波浪一样起伏,连绵不断。
3.结束。关键字:趋轻、趋缓、趋静。
施法结束双拇指腹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推脊三次,力度逐渐趋轻,速度逐渐趋缓,结束于了无声息,宝宝即可安然入睡。
刚开始有点不顺手,多做几次就能逐渐连贯了,不要轻易放弃喔,这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可是纯“绿色”啊。

 

捏脊法临床实战一小儿咳嗽

作者按:自打学习捏脊法并在家庭使用后初见效果,本人倒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只是感觉捏后颈背部很舒服,倒是老婆大人的腰部酸胀和经期不适有明显改善,豪豪自天气转凉以来没有一次伤风感冒很是欣慰。现在只要晚上无事给他们两位捏脊是必修的功课,尤其小儿更是乐此不疲。
      平日工作时也因此与同事聊此话题较多,进一步知道捏脊法在治疗疾病中的运用,碰巧参加学术会议时知道有同行在做捏脊法的课题,收获颇丰,自己总结了一下,介绍给喜欢捏脊法的bbmm。因为是推广在家庭使用,注重简单可行,尽量免去复杂专业的手法,所以主要用于日常保健、预防和轻症患者,施术无效或病情加重还是专业医治为宜。同时中医一向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手法不尽相同,更有反其道而行之,但殊途同归,遇有类似情况不必执着,择一而行。

捏脊法临床实战一:小儿咳嗽
    小儿肺为娇脏,主一身之表。小儿鼻腔短小,粘膜血管丰富,没有鼻毛,易于感染病毒细菌。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上逆为咳。其为外感咳嗽,表现为: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头痛、恶心、畏寒发热,无汗或有汗,或有咽痒咽痛,痰白或黄稠,舌苔薄脉浮。外感咳嗽多为实证。
    若小儿体弱,久病致肺气虚弱,气机不利则肺气失宣,开合失度,津液停积而为痰,见气短而咳;若脾失健运,不能化谷水为精微,反酿为痰,上储于肺,壅塞肺道而咳。其为
内伤咳嗽,表现为:久咳气短,有痰或无痰,胸闷,自汗或盗汗,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指纹淡红。内伤咳嗽多为虚证。
       治       疗:
外感咳嗽    
       治疗原则:宣肺止咳,疏风解表。
        手      法:常规捏脊法3-5遍,
从大椎穴捏向长强穴,重提重按肺俞、小肠俞、大椎穴,配合推脊从大椎推向长强30-50次,若患儿高热体虚,不能耐受捏脊,则仅推脊80-100次即可,待体温下降再施以捏脊。
         治      疗: 
内伤咳嗽
         治疗原则: 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手      法: 常规捏脊法6遍,从长强捏向大椎,手法和缓柔轻,从第三遍时加重对脾俞、肺俞的提拉,捏完一遍后按揉脾俞、肺俞及肾俞5-7下以加强健脾作用。
附1:各俞穴体表位置:
人体颈椎7节(C),胸椎12节(T),腰椎5节(L),第七颈椎棘突下即为大椎穴,以此点为参照即可找到各俞穴位置。
肺俞:T3  心俞:T5  膈俞:T7  肝俞:T9  胆俞:T10  脾俞:T11  胃俞:T12  三焦俞:L1  肾俞:L2  气海俞:L3
大肠俞:L4  关元俞:L5
以上俞穴均为相应棘突下旁开1.5寸
附2:推脊手法:沿脊柱两侧自大椎穴推向长强穴,小儿可单手食、中指分开用指腹沿脊柱推,较大儿童和成人可双手食中指并拢或双拇沿脊柱推。

小儿疳积的治疗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二者有轻重之分:初为积滞,积滞日久不消可转化为疳症——“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积滞多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之品,损伤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积滞不化,气行受阻而成积滞。

       疳症多因小儿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权,或因积滞日久,阻碍气机,致使营养失调,气液虚衰,发育障碍,患儿消瘦。
症状:
       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食而不化,精神差,夜眠不安,嗳腐吞酸,大便不调或秽臭,舌苔厚腻。
       
气血两亏(疳症):面色萎黄或惨白,头发稀疏干枯,骨瘦如柴,腹大坚硬,头大颈细,精神不振,嗜睡,嗜食异物,有时吐下或便下寄生虫,便溏或秽臭,尿如米泔水,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治       疗:
积滞伤脾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手      法:常规捏脊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夜眠不安者加按心俞。可配合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中脘等小儿推拿手法。
      治       疗:气血两亏: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养血。
       手      法:常规捏脊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心俞、肾俞,捏最后一遍时改由
大椎穴捏向长强穴,并用双手拇指腹面在双侧肾俞、长强穴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用以补泻兼施,防止虚不受补。可配合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中脘、分推阴阳、推三关等小儿推拿手法。

       
      

       这里把手指五经的具体推拿手法介绍一下
       脾、肝、心、肺、肾五经穴对应拇、食、中、环、小指尖,“五经者,五指尖也”。推的次数均在100-500次,视病情和耐受力而定。
1.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脾经:旋推(在拇指罗纹面按顺时针方向打圈)或将拇指屈曲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清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配图:红色为补,黑色为清,其它的容易理解。

临床应用:1.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
                    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注:小儿脾常不足故
脾经宜补不宜清,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并宜先清后补,比例为3:1。

2.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肝经:旋推。
            清肝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经,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
注:小儿肝常有余故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3.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心经:旋推。
            清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注:
心经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4.肺经(肺金)
位置:环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肺经:旋推。
            清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肾经: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清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
:临床上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另:小儿指6岁以下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五经推拿的敏感性降低,效果也会下降。

       捏脊法由下往上捏是基本,由上往下捏抑或推脊是机体有急症或实证时单独施用或作为常规捏脊法的辅助。您儿子从下往上捏或辅以推脊就可以。作为您来说要具体看您的体质,如有下肢酸冷,高血压等阳气不能下达的表现,可从上往下捏,或辅以从下往上,比例为2:1或3:1。若没有类似表现还是以从下往上为主,不过如果这样施法后感觉不好诸如下肢发凉,头部发胀发热,即应停止或改为从上往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
在捏脊法治疗国产中忌食芸豆、醋、螃蟹。芸豆性粘腻,食后易引起积滞;醋服药(见后)后食用易引起呕吐;螃蟹性寒不易于消化。此外其它难以消化的食物也在禁食之列。捏脊手法一定要轻快,时间以上午为宜。

  1、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捏住肌肉向上提时,不要提得过重,否则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

  2、饭后不要立即捏脊。

  捏脊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需休息2小时再进行。

  3、体质较差的孩子捏脊时间不要过长,每次以3—5分钟为宜。

  4、捏脊禁忌症:当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时,不可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更要慎用捏脊。

  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此外,打通督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暖脊功,这其实是瑜伽的功法,这里借用一下。




很简单,就是抱成团,在地上打滚。不是真的滚,而是脊椎受力,以头臀为两头,像小船似的两边摇。这种暖脊功在地板上做效果才好,在床上,特别是床垫上则没什么效果。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