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没想过,孩子的情绪管理这么容易

 昵称44943940 2018-07-19


此外,留言里大家对情绪管理游戏的呼声很高,所以今天我来交作业啦!


我们知道,孩子的童年,并非“无忧无虑”。因为“弱小”,他们内心有很多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挫败感等。


促进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比较好的方式。


一种是共情,另一种就是游戏力。


共情的好处自然不必说,我之前有分享过文章 👉 这两个字,能解决98%的育儿难题和夫妻矛盾


今天丹妈想来重点说说情绪管理中的“游戏力”。


按常见的情绪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情绪管理游戏:


恐惧管理游戏、悲伤管理游戏、愤怒管理游戏。


为了方便你们理解,每种游戏,我都列举了两三种玩法,当然你们也可以举一反三。



一、恐惧管理游戏


1、假想游戏


在“假想游戏”里,我们去扮演那个孩子害怕的人/物,建立它的新形象。


比如,有段时间叮当害怕怪兽(奥特曼看多了),我就和他玩一个“妖怪来了”的游戏。


我扮妖怪,先装作很厉害,大摇大摆地走着,夸张地说:“我是超级厉害的妖怪”


“哎哟”一不小心摔个狗吃屎,又惨又滑稽……


这样,他心中那个“恐怖”的妖怪就被“颠覆”了


我好友也跟我分享了个有意思的:有次她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卫生间鼓风机的声音把孩子吓哭了。之后孩子去游乐场再也不敢去卫生间了(为了上厕所只能憋回家……囧)


后来朋友就跟孩子玩一个“假装鼓风机”的游戏。


朋友用吹风机模仿鼓风机,发出轰轰的声音,再变成一辆“赛车”,朝孩子开过去,跟他比赛……


玩了几次后,孩子慢慢觉得“鼓风机”不可怕,还挺好玩……


2、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里有一种角色置换游戏,是让孩子扮演力量强大的角色,父母扮演弱小角色,来帮他释放内心的恐惧。


比如我和叮当常玩的“老鹰抓小鸡”:叮当演老鹰,我演小鸡,我躲在沙发后瑟瑟发抖,他凶神恶煞地来抓我......


或者是刘先生演老鹰,我演小鸡,叮当扮超人来拯救我……


另外,绘本也是角色扮演游戏的好工具。


上个月叮当回老家,也不知道看了什么动画片,总说害怕。之后我特地跟他讲了两本排除恐惧情绪的绘本。其中有一本是东方娃娃几年前出品的绘本《夜黑黑》


书特别有意思,是讲一个孩子从弱者到强者反转的故事。


我让叮当扮演主人公方丹,方丹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在漆黑的森林里,他陆续遇到了大灰狼、老虎、鳄鱼,吓得发抖。


( 这里你可以演出害怕的各种感觉:捂脸、发抖,双手抱肩等,配合喊出:“我好害怕呀!” 让孩子来学你)


然后方丹在森林一个小屋里遇到一只兔子,兔子听说他害怕,决定送他回家。


兔子拿出斗篷披在肩上,戴上怪兽面具,跳到方丹身上。


(找个有帽子的衣服给叮当戴上帽子部分,衣服不用穿上,就像披风一样披着;没有现成面具的话,就找个纸板简单画下,打孔穿绳,做个面具,戴在他脸上,然后把他扛肩上。)


大灰狼等动物看见他们都吓得躲起来了,方丹终于顺利回家了。

到家后,大灰狼等动物去敲方丹的门,一开门,他们又被怪兽面具吓跑了。



( 到这里,从弱者到强者的角色反转,孩子会很开心。)


方丹和小兔子就开心地坐下来喝牛奶,方丹还和面具碰杯说:“干杯,大怪兽!”


( 和怪兽面具开心碰杯的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孩子胜利的一种“仪式感” )


一场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就这般在游戏中完成,让悬着的心也安顿了下来。


说个小插曲,最初我还担心孩子害怕这个怪兽面具的样子。没想到叮当却很喜欢,最近经常自己发挥,把衣服拉起来,脑袋钻进去,说:“嗷~~我是怪兽!”


所以说,绘本真的不只是书,还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啊!


同类故事还有一本《一个黑黑的,黑黑的故事'hi》


👉 小提示:用游戏治愈恐惧,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通过 “假想游戏”,去改变那个他恐惧事物的“形象”;


一种是通过“角色置换游戏”,让孩子去扮演那个跟他一样恐惧的人/物。



二、悲伤管理游戏


1、假想游戏


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写道:“进入假想游戏,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飞跃之一。”


假想游戏对孩子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假想有同样情绪难题的人/娃娃,让孩子去安抚。


比如告诉孩子:“小恐龙现在有点不开心,你去安慰它吧。”


在他安抚小恐龙的过程中,也走出了忧伤的泥潭。


2、角色扮演游戏


绘本是角色扮演游戏的重要工具。


比如《抱抱》这本书,让孩子去演一个小猩猩找妈妈,体会“由悲到喜”的转变。


(因为这本书相当于无字书,妈妈可以配故事旁白,孩子来扮演小猩猩。)


旁白:有一天,一只小猩猩出门去找自己的妈妈。他看到蜥蜴妈妈和蜥蜴宝宝抱在一起,蛇妈妈和蛇宝宝抱在一起,大象妈妈和大象宝宝抱在一起,就很伤心地哭了起来……


演:呜呜呜,我的妈妈去哪了?

(一边假哭一边说)


旁白:他走啊走,走得很累了,可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他就着急地大叫起来——


演:抱抱!我要我妈妈抱抱!

(跟孩子一起喊出这句话)


旁白:这时,妈妈突然出现了,伸开怀抱:“妈妈在这呢,宝宝!”


小猩猩开心地跑过去了。


伸开双臂抱着孩子

(最后你跟孩子也可以来这个动作)


这个绘本游戏好处就在于,它让孩子很好地体验了“妈妈不见了”的悲伤情绪,然后又在找到妈妈中恢复了愉快。


3、打闹游戏


比如,我常和叮当玩的“枕头大战”,大汗淋漓之下,负面情绪也跟着散去,很快就让他振奋起来了。


👉 小提示:用游戏治愈悲伤,最好的方式是“假想游戏”,孩子可以从中找到心理补偿。


三、愤怒管理主题游戏


1、角色扮演游戏


生活中、绘本里,都有很多正面愤怒管理的学习榜样。


当孩子发脾气时,就可以带孩子玩绘本《生气汤》里的“怒吼游戏”。


( 玩这个游戏的前提是,孩子已经看过这个绘本,对生气汤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了解。)


《生气汤》讲了个这样的故事:这一天,小男孩霍斯过得很不开心,他带着一肚子气回家。但妈妈却说要煮汤。当水滚开时,妈妈对着锅子大叫,她要霍斯也照做。他们还一起对着锅子龇牙咧嘴、吐舌头、大声敲打锅子。最后,霍斯笑了,心里也快活多了。


孩子生气时,你可以说:“我们来做一盘生气菜吧。”


然后从切菜到炒菜(为了避免危险,也可以利用玩具),你们都一起对着菜大吼。


你边演边喊:啊啊啊!



然后告诉孩子:“轮到你啦!”


他就开始吼:啊啊啊!



几个回合下来,越来越大声。



接下来,你可以对着锅里吐舌头。(可以一边吐一边跳舞。)



然后让孩子跟着你照做。



再一起学喷火龙喷火——



最后宣布:“生气汤煮好啦,耶!”



这是一本引导孩子疏导愤怒情绪的书。如果你担心煮汤会误导孩子也这样做不安全的话,那可以试试煮石头汤啊树叶汤啊,总之就是对着它大吼大叫、瞪眼吐舌头什么的,不知不觉间愤怒被排解了,心情也舒畅了。


2、自我调节的游戏


孩子的情绪按钮,不只有开和关,还有一个强弱调节器。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游戏”,让他学会控制,加速和减速。在释放情绪的同时,又不达到伤害的边界。


比如,你可以和孩子玩“忽快忽慢”游戏,你连续发出指令,让孩子按你的指令去奔跑, “向左跑、向右跑,快点跑,慢点跑……”


如果你孩子一着急就尖叫,那就跟他玩“忽大忽小”游戏。


你们一起唱歌,一起尖叫。你跟他说:“大声点,超大声;小声点,超小声…”


👉 小提示:愤怒是一种比较有“攻击性”情绪。用游戏治愈愤怒,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学会好的表达方式另一种是通过“自我调节游戏”,让孩子学会自制。


                     丹妈碎碎念  ●                      


游戏力的功能实在太强大了,而且效果会比口干舌燥讲道理要有效的多。关键是看怎么运用,能不能放得开。在运用游戏力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叮当的想象力越来越逆天了。经常会想出一些让我们“拍手叫绝”的游戏。虽然陪他游戏的过程真心累,但能把他变成一个有趣又快乐的人,是非常值得的啊!


这篇文章的前传是 👉 育儿套路排行榜,它必须排第一。《游戏力》还出了第二辑,我正在研究,有更深刻体会的话,我再分享文章啊。文章发完后就要带叮当去参加深圳书展啦,期待能找到心仪的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