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百一夫 2018-07-19
乘坐地铁7号线到磁器口换地铁5号线到蒲黄榆站下;出A口,步行到天坛南门。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也是明清两代帝王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天坛是中国明清时代最神圣的地方,因为它象征着皇天,其恢宏又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建筑,一直以来激动着前来游览的人们的心灵。
天坛占地270余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2倍多,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署四组古建筑群,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共有古建筑 92 座 600 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天坛的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北端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天坛3600 余株九龙柏,莲花柏,柏抱槐等,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氛围。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天坛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其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一、游览路线
从南门进入,向北走,在祈年殿处游览完毕就向东走,出东门。这样安排路线不会走回头路,精华景点都游览到了,而且经丹陛桥向北走会有一种步步登高,仿佛目睹祭祀大典一般的体验,从东门出即可乘坐地铁五号线。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天坛的布局特点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来概括。
“一”: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昭亨门一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一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五组主要建筑。分别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专门演习祭天乐舞的场所)和牺牲所建筑群(明清两代精养祭祀牺牲的场所)
“七”:指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得山形图案,称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两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四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游览天坛时要买联票,不然很多地方进不去。

 二、主要景点

◆南门: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圜丘坛:
圜丘坛是皇帝祭天活动的场所,又叫“祭天坛”、“拜天坛”、“祭台”。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的外面有两道土遗墙,第一重为方形,第二重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认为9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因此圜丘坛建筑与9关系极为密切。圜丘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天心石有回音效果,人若站在天心石上喊话或拍手,声音会特别响亮。从中心面向外,3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到第9环为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2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3层总计是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圜丘坛四周长160.2丈,总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直径7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30米。3个数相加等于45,刚好和了“九五之尊”的说法。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也有规定的数目,第1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第2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第3层海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3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幄次。正位幄次位于天心石稍北,朝南,为圆形,是皇天上帝的幄次;配位幄次长方形,按昭穆之制排列在正位幄次前东西两侧,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幄次;从位幄次共四组,均为长方形,位于坛中层东西两侧,是众神、二十八星宿、北斗星等的幄次。另外,皇帝的拜位位于中层台面正南台阶前;祝版案位于上层的天心石处,案上共祝版。 
冬至日,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到达圜丘坛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盥手完毕,稍息,等候神牌奉安。日出前七刻,祭天大典开始,皇帝从具服台幄次出来,进外壝墙棂星门左门、内壝墙棂星门左门,登坛,到达中层南侧拜位。司赞人员报仪程。
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与之相配的中和韵乐、乐舞也相应为九个乐章,分别是:1.燔柴迎帝神  2.奠玉帛  3.进俎  4.初献礼  5.亚献礼  6.终献礼  7.撤馔       8.送帝神   9.望燎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供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前,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圜丘坛外壝(wei)墙内西南方向有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当时仅建一座,明崇祯年间增至三座,现仅存其一。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杆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外壝墙内东南方有燔柴炉,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各有台阶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刮净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进行望燎礼,称为“望燎”。燔柴炉的东侧是瘗坎,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瘗坎用于瘗埋牛毛、牛血、牛尾,以喻不忘祭地之意。圜丘坛共有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放在8个燎炉内焚烧。

◆皇穹宇:出圜丘坛北棂星门向北,我们看到的是皇穹宇。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原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北侧为圆形的皇穹宇大殿,殿前东西两侧为开间五楹的配殿。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基为青白石砌筑的圆形须弥台座,四周围以汉白玉护栏。东、西、南三面出陛。大殿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殿内陆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的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皇穹宇殿内正中供奉有皇天上帝的神版,东西两侧分别安放有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神版。院中东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牌;西殿供有夜明、风雨云雷神牌。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坛天心石的回音效果,被称为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这些声学现象是后人发现的。回音壁指的是皇穹宇的围墙。它有回音效果是指: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后面,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后面,面朝北,把耳朵贴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它会产生回音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墙面平整光滑,利于声波的反射;二是由于围墙上部覆盖有琉璃瓦,致使声波的散失大大减少。三音石是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甬路上的从北往南数的第三块石头。站在此石上击掌,可以听到三次回声。不过它们的回音效果只有在人少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九龙柏: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丹陛桥:

从皇穹宇出来,沿丹陛桥向北。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桥长108丈,路面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之所以称之为“桥”,有两种说法:一说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为与天相接,故称“桥”;二说因桥下建有走牲的通道,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桥”。丹陛桥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走牲道。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到宰牲亭,必经此道通过,凡经此道,再无生还可能,故俗称“鬼门关”。 丹陛桥:

◆祈谷坛:丹陛桥北端就是祈谷坛。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祈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场所。坛分三层,高约6米,占地5900多平方米,圆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三层坛面均围以汉白玉护栏,南北正中台阶丹陛上均有雕刻着龙凤呈祥主题的浮雕。祈谷坛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端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围以汉白玉石栏的方形砖台。每年祈谷大典,皇帝从斋宫先至此更衣盥洗,然后小坐待祀典。祈谷典礼结束后,再来此更衣,返回紫禁城。

◆祈年殿: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

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祈年殿是一座有鎏金宝顶,三层重檐的圆形大殿,采取上殿下坛的构造形式,是昔日北京城最高的建筑之一。整座祈年殿高38米,直径30余米,三层殿顶均覆以深蓝色的琉璃瓦,呈放射状,逐渐收缩向上,这种奇特的造型给人一种拔地而起,高耸人云的感觉。
祈年殿是全木结构建筑,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中间4根支柱称通天柱,又名“龙井柱”。三层殿脊以鎏金斗拱作支撑、卯榫交叉,独具匠心。殿内梁枋大木和天花,均采用龙凤合玺彩画,装饰精美。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祈年殿的前身是“大祀殿”,是合祀天地神的地方。乾隆时大修后改为祈年殿,专祀“皇天上帝”,因此大殿按敬天祈神的规格而建。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祈年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用蓝色,象征蓝天;中有4根高大的通天柱,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金柱12根,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一年的24个节令;3层相加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上顶部8根童子柱,为36根柱,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中心的雷公柱,象征着皇帝的“一统天下”。
◆皇乾殿:位于祈谷坛北侧的是皇乾殿。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天地分祭后此处专门存放大享礼所需的神牌。 

◆七十二长廊:
在祈年殿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称为“长廊”。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长廊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它使祈年殿与神厨、神库相连,是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的通道。长廊东端是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地方。 

2016京津行(30)第七天●天坛 - T味 - 百T味
◆七星石
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的山形浮雕,称七星石。在此放置七星石的说法有二:一说七星石代表北斗七星。明嘉靖时,有道士称大祀殿(祈年殿)东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长寿。于是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块青石。另一种说法: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至于七星石东北方位的小青石,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山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而后增置的。
◆斋宫:
在丹陛桥的西侧有斋宫, 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
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戒斋三天。清雍正年间,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后,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第三天(祭天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届日,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后,大驾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外御路西侧降辇。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左门、内外壝墙南北棂星门左门,进入皇穹宇,在皇天上帝、各配位牌位前上香、行礼。而后到圜丘坛东侧的神厨和神库阅视祭品和祭器。最后到圜丘坛上阅视祀位与坛位上各种陈设,礼毕,去斋宫斋戒。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 , 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