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 在中国,早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是最早的竹刻艺术品。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更是记载了汉代竹刻技艺已出现了“留青”的刻法。
元末陶宗仪《辍耕录》描述了南宋艺人詹成制作雕竹鸟笼的高超技艺水平,詹成也是有记载最早的竹刻大师。
而竹雕的“鼎盛”时期,还是接下来的明清时代。此时刀、竹与纸、笔,仅仅是材质的不同,其意境的追求已别无二致。在艺术旨趣上,可谓是“竹雕”等同于“文人画”了: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简单地讲,这是由“形”入“质”:如果说先前的苏东坡、文同还是爱竹之神情姿态的话,此时的文人已进一步也爱玩起了竹之“质地”。 竹雕松鹤笔筒 明代 朱鹤 制 南京博物馆藏 竹雕松鹤笔筒上的提款(拓印) 朱鹤 制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最终形成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术,后世据此划分出几个著名的竹雕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嘉定派”。 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祖孙三代最为著名。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他擅长诗文书画,精雕镂艺术。 竹根雕“五子戏米勒” (及背面) 宁波博物馆藏 明代 朱鹤 制 有记载称,其子朱缨,号小松和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均能继承父业。 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明代 朱缨 制 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木制的底与盖 明代中期开始,竹刻成为了专门的工艺美术种类。明中叶至清,竹刻工艺日益繁荣,名家辈出。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也自然成为了竹刻的两大中心。嘉定派擅长用深刻、浮雕、圆雕的手法来雕刻作品。
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明代 朱缨 制 上海博物馆藏 竹雕“仕女图”笔筒 明代 朱稚征 制 故宫博物院馆藏 竹雕“仕女图”笔筒 明代 朱稚征 制 故宫博物院馆藏 竹雕“仕女图”笔筒 题款特写 竹雕“仕女图”笔筒 题款特写 三松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从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中借鉴、吸收精华,并巧妙地应用到竹刻作品中。一首竹筒上的宋词,使得“物”与“字”在意趣相得益彰,且看它的图与词,我们才知道竹雕的鼎盛,实是名不虚传:
竹雕“高士图”笔筒拓片 朱稚征 制 竹雕“高士图”笔筒的拓片题诗 该题款为一首宋词(释文如下):
“梅子黄时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风浙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 《蝶恋花》 落款则是: “唯翁道兄,戊子春日李流芳书于玉峰”。 竹雕“高士图”笔筒上的题词 朱稚征 制 三松所刻作品神形兼备,意境悠远,留下了风格鲜明、美轮美奂的竹刻艺术品,并且影响了后世竹雕的流传风格,嘉定派也成为了当时全国竹刻艺术最大的流派。 其后涌现了一大批竹刻名家,代表有:侯崤曾、沈大生、、王之羽、王质、吴之潘、施天章、封锡禄、周颢、顾珏、张希黄等。金陵派则由濮仲谦创立,竹刻特点偏向中国文人画形式,工艺上以天然形态稍加凿磨,技法以浅刻为主,时人称之“大璞不斫”。 竹根雕寿星(及背面) 明代 侯崤曾 制 上海博物馆藏 嘉定派之外,还有金陵派、浙派、徽派等等。 明清竹雕笔筒 明代这些优秀的竹雕作品以刀代笔显现笔墨意趣,境界“简朴高雅”,流传作品文人气息浓郁,显示了较高的艺术品位。 明清竹雕欣赏 刀工流畅 画意明确 意境深刻 ·是要点· 竹雕摆件 明清竹雕文房摆件 明清竹雕笔筒 竹雕笔筒
竹雕拈花仕女香筒 明代 竹刻笔筒 明代 竹雕童子寿仙摆件 明代 竹雕童子寿仙摆件 明代中晚期老竹雕刘海戏金蟾(及背面) 竹雕文房 吴之璠竹林七贤竹笔筒 明清竹雕文房摆件 镂空竹雕山水人物香筒 竹雕文房 明代 竹雕文房 明代 声明 | 非个人转载,请先联系后台以获得许可。
谢谢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