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山上的白居易

 wps0321 2018-07-20

香山上的白居易

♣ 王 剑

我们到香山,不是因为满地的香葛,而是因为琵琶峰上的白园。穿过一条曲折的登山小径,我们直奔白冢。

站在墓前,我们和朗照的阳光一起,和伊河的水波一起,齐声朗诵诗人那一行行不忘民瘼的名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久欲饿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这就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不仅有疾恶如仇的铁骨,更有忧国忧民的柔肠。那些闪闪发光的诗句,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在和我们交谈。

诵读的间隙,我忽然记起一副对联:“为民生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酒赋诗。”是啊,对联中的“为民生忧”和“得山水乐”,不正是诗人白居易人生的两极吗?

白居易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特别是被授左拾遗、翰林学士后,便欲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革除朝廷弊端,解除生民苦难。他一方面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 ,天下利害无不言”;另一方面又利用诗歌作武器,凡“难于直言者,辄咏歌之”。他的那些著名的讽喻诗,如《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都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这些诗篇痛下针砭,措辞激切,毫无顾忌,像一把把匕首,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使权贵们“扼腕”“变色”“切齿”。在《红线毯》中,面对宣城太守的大肆掠夺,白居易愤然写道:“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有一次,白居易自己做了一件绫袄,由此想到了百姓的疾苦:“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言,而白居易有“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壮语。唐朝的两个伟大诗人,至此都彰显出了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

不避锋芒的白居易,最终受到了权贵们的排挤和打压。几番沉浮之后,白居易选择了“中隐”:既不在朝廷做官,也不退隐于偏远的山林,而是到东都洛阳任一个“太子宾客”的虚职。寓居洛阳的闲散生活,从白居易个人的角度看,是他人生的“幸运”。但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却又是白居易晚年的“不幸”,因为他再也写不出像《秦中吟》《新乐府》这样震撼人心的警世之篇,他的文学锋芒也跟着他一起归隐了。好在,他那颗关心民众疾苦的心,还是滚烫的。

隆冬的一天夜里,天空飘着大雪。住在香山寺里的白居易觉得周身寒冷,便拥着火炉睡觉了。忽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阵阵啼饥号寒的声音,声音久久不能停息,白居易也久久不能安眠。第二天,他在家仆的搀扶下,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西南方向走去,终于在伊河的八节险滩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此地怪石嶙峋,水流湍急。船队驶过时,船上的艄公都要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用尽全力拖住船身,减缓船速,一步一步,艰难地把船护送过滩。白居易目睹此景,心情很不平静。他决定利用冬季伊河水量较小时凿石挖河,疏浚河道。伊河流域的船工们、龙门一带的老百姓和石工,听说白居易有此壮举,纷纷自带工具前来,在八节滩红红火火地干了起来。白居易三天两头亲自来到八节滩察看。经过一个冬天的施工,八节滩内的九峭石被凿掉了,伊河被疏浚了,险滩变成了通衢。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八节滩疏浚后的第二年,身患重病的白居易,与世长辞。家人遵照诗人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松柏常青的香山琵琶峰上。入葬那天,远近的船民和老百姓都赶来送葬。人们把酒洒在他的墓前,表达心中的景仰和感激。从此以后,诗人墓前的泥土,总是芳香而湿润的。

白居易走了,带着他的“幸”和“不幸”。他将灵魂安放在他钟爱的香山,而把诗歌的长卷留给了美丽的洛阳。

白居易的一生,为世而言,为民而歌,留下了3840首(篇)诗文。他的诗文,内容深刻,风格平易,在社会上被广泛传诵,声名远播国外。

天文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的一个山名,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二十世纪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白居易的英名,与浩瀚宇宙相连,与日月同辉!

走出白园,香山寺的梵声仍然隐约可闻。我不知道,午睡醒来的白居易,兴之所至,是遍采香葛呢,还是约人喝酒谈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