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服饰|元

 wyj剑神卓不凡 2018-07-20

「吴缝天衣」植根苏州文化的本土品牌,专注打造高端中式服饰。喜欢旗袍知识,吴文化,苏州手工艺,苏州名人轶事等趣事的亲们,点击上方蓝字“吴缝天衣”关注我们!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元朝统治区域】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


【元祖出猎图】


早在五代十国以后,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就先后崛起了,在掌握政权的地区,衣冠服饰等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地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点。



纳石失


【元纳石失织金锦袍衣襟】


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色彩较单调,唯有犹如太阳光芒般金色,给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带来一丝生机。因而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的上层达官贵人酷爱织金锦,衣着崇尚用金来显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伊尔汗国时期的纳石失辫线袍】


金辽元时期,贵族阶级对高档丝织品偏爱和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丝绸生产,丝织品的种类日益增多,其中以加金织物最具时代特色,统治阶级之间'无不以金彩相尚'。


加金织物工艺主要有织金绣金印金,其中尤以纳石失织金锦的技术和艺术成就为最高。元代官方曾大量织造纳石失,用来做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椅垫、炕垫等。



元代蒙文中称为“纳石失”的织金锦,本为波斯特产,是波斯语“Nasich”的译音。它是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所采用的金线有片金和圆金两种。


纳石失织金锦的织造技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对明清流行的缎织物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纹样


【元 织金奔鹿】


上图中的鹿纹是辽金元时期常见的丝绸纹样,属于'秋山春水'意味的北方特色纹样。


秋山春水”是辽金时期的一种艺术表现题材,除了用在面料纹样中,也可用于玉刻,如以山林熊鹿等为题材的被称作“秋山玉”;以海东青捉雁为题材的则定名“春水玉”。


【元 凤穿牡丹纹织金锦】


除了“秋山春水”,元时期从西到东还流行的各类鸟或动物在花丛中穿插的图案,最后定型为“凤穿牡丹”,这可能是取意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含有该纹样的出土实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


【元 缂织帝后曼荼罗】


元代初期的龙袍有蓝白两色,与崇尚黄色的汉人不同,早期的蒙古人喜欢蓝色和白色,蓝白的青花瓷兴盛于元代正是源于此。此时龙袍上的龙纹仍舒展地缠在衣身上,还未形成团龙纹样的制式。


【元 云肩织金锦辫线袍】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代表性纹样,元时期还流行云肩纹,即在袍服的左右肩及领口处刺绣纹饰,衬物上进行钉金绣,最后形成一片凸起的三角形肩饰。


云肩和龙纹样的设计对当时丝绸之路沿途服饰,及中国明清服饰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云肩阁鬓与缠身式龙袍均来源于此。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大袖、盘领、右衽,下长至足,并以颜色和纹样区分等级。而平日里,不分贵贱都穿窄袖袍服,也有的在袍服外罩一件短袖衫。


【陕北横山元代壁画墓】


元史·舆服志


“‘质孙’, 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於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按:质孙,亦作“ 只孙 ”.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每年巡幸上都时,均设'质孙宴'招待宗亲大臣,参加宴会时上下皆穿着质孙服,质孙服按品阶不同,又有许多变种。


质孙服有辫线袄、“无褶”腰线袍、直身这三种。《元宫词》“只孙官样青红锦,裹肚圆文宝相珠。羽仗执金班控鹤,千人鱼贯振嵩呼”。


【元 陶男俑】


辫线袍



辫线袍是元代北方比较流行的男子服饰,它交领窄袖,下摆宽大,腰部紧束,所以便于骑射。最显著的特征是腰间钉有用绢带拈成或用丝线如同编辫子方法编结的辫线,也被称为“辫服袍”。


【元 陶俑】


腰线袍



腰线袍为右衽或左衽交领,窄袖,后襟左边开衩丝带平行地绕腰一圈,形成一条宽腰线,这种腰线款式在韩国同时期的遗存中也有发现。虽然面料和袍服腰以上部分相同,裙摆部分还是由两块独立的面料裁成,下摆大而褶皱细密如裙。


【蒙元暗花绫腰线袍】


海青衣


南宋诗人王镃 在《秋日过京口》写到“水国易寒裘马健,织金添作海青衣。”海青衣大概在宋代由西域的传到中国,元代稍作改良后流行开来



宋代郑所南《心史·大义略叙》载:“(海青衣)衣以出袖海青衣为为至礼。其衣于前臂肩间开缝,却于缝间出内两手衣裳袖,然后虚出海青两袖,反支悬纽背缝间,俨如四臂。'


【元 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


海青衣的特别之处在于肩部有开口,劳作时手臂可由此伸出自由活动,此袍在后背钉有一纽,而两袖离袖口不远处各有一个襻,因此两只长袖可在衣服背后反扣,袍服后襟的右边开衩以便骑马。


【元 男女侍俑】


除了上述提到的质孙衣和海青衣,蒙古族还有比肩”比甲等服装。“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元 缂织帝后曼荼罗】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 堂中对坐图】


元代蒙古族妇女服饰与男子相似,以袍服为主,交领窄袖,下穿套裤。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有时候用左衽,样式时有变化,色彩灰暗。


【榆林市横山县高镇罗圪台村 元代壁画墓】


半臂袍


【元 云头龙凤杂宝纹暗花绫半臂袍】


半臂又称“半袖”,方领对襟,领口有彩色缘边有加珠饰的,男女皆可穿着。


【元代 棕色罗花鸟绣半臂】


大袖袍


【织金绫大袖袍】


上图大袖袍右衽交领,大袖收口,为蒙元时期女性的正式礼服。袍服肩部通常装饰云肩,领袖部分装饰纳石失织金锦。


襦裙


【元 彩绘女立俑】

【元 陶女俑】


元代汉族妇女穿着对襟或交领襦衫,下着长裙裙,颜色素淡。




貂鼠为衣,一尾为一貂。

元代服饰风格的形成受到了来自蒙古族、汉族以及中亚、西方等不同民族和区域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设计观念上呈现出“国俗旧礼”、“东西方融合”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