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堂游学草原站|蒙汉交融下的蒙元服饰文化

 赛罕纳 2020-09-10

在中华历史漫长演变的过程之中,多种民族的交互融合始终没有停止过。十三世纪,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中国社会进入了由少数民族统治,多民族共存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服饰与传统的汉唐服饰相抗衡,这段历史时期的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在掌握政权的地区,衣冠服饰等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地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点。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大袖、盘领、右衽,下长至足,并以颜色和纹样区分等级。而平日里,不分贵贱都穿窄袖袍服,也有的在袍服外罩一件短袖衫。

【陕北横山元代壁画墓】

质孙官服制,是元代的蒙制典型的官服,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的质孙服。具体的如下图;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除此之外,元代汉制的官服最主要而典型是百官公服制,即常服。服饰造型,如下图,《元史·舆服志》记载,一品从一品带以玉或素,二品次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枝,五品以下乌犀。

元代官吏便服

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但官服质料有较明显的变化。在元代以前,我国衣冠服饰的材料一直以丝、麻、皮毛为主,很少用棉布。棉花产自美洲、非洲及亚洲的印度、伊朗等地经南北两路传入中国。

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色彩较单调,唯有犹如太阳光芒般金色,给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带来一丝生机。因而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的上层达官贵人酷爱织金锦,衣着崇尚用金来显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金辽元时期,贵族阶级对高档丝织品偏爱和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丝绸生产,丝织品的种类日益增多,其中以加金织物最具时代特色,统治阶级之间'无不以金彩相尚'。

加金织物工艺主要有织金绣金印金,其中尤以纳石失织金锦的技术和艺术成就为最高。元代官方曾大量织造纳石失,用来做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椅垫、炕垫等。

【元 织金奔鹿】

上图中的鹿纹是辽金元时期常见的丝绸纹样,属于'秋山春水'意味的北方特色纹样。“秋山春水”是辽金时期的一种艺术表现题材,除了用在面料纹样中,也可用于玉刻,如以山林熊鹿等为题材的被称作“秋山玉”;以海东青捉雁为题材的则定名“春水玉”。

【元 凤穿牡丹纹织金锦】

除了“秋山春水”,元时期从西到东还流行的各类鸟或动物在花丛中穿插的图案,最后定型为“凤穿牡丹”,这可能是取意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含有该纹样的出土实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

【元 缂织帝后曼荼罗】

其他服装图片展示

一、元朝蒙古男装

(1)腰线袍腰线袍是一种常见的元代蒙古袍,带有很强的草原风格。

 腰线袍 

其特点是交领窄袖,上衣和下裳缝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细密的褶子,而腰部则有很多细密的横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线袍。 

这种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于狩猎等活动。

(2)海青衣

海青衣最大特点就是袖子在袖根处开了两个口。草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气温高的时候就可以把手从口子里伸出来,把袖子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海青衣开口特写 

《元世祖出猎图》的海青衣

二、元朝蒙古女装

 (1)姑姑冠 

姑姑冠是元代蒙古族妇女很有特色的冠帽 ,元代帝后像中,元代皇后皆头戴姑姑帽,表明了姑姑帽是蒙古贵族妇女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元代皇后

姑姑冠(也音译为罟罟、罟故、故姑、故故、固姑等)为蒙古妇女的一种冠式,尤以蒙元时期流行甚广。菱纹地四瓣团花纹织金锦姑姑冠,高38厘米,以桦木为骨架,外裹菱形地四辦团花纹纳石失(织金锦),底端为织金绢,上端缀珠串、珠花、编织花饰等。

(2)大袖收口长袍 

与姑姑冠搭配是一种大袖收口的长袍。大袖收口长袍(丝绸博物馆藏)这是一种正式的女性礼服,其特点是袖根巨大而袖口收小,呈现一种倒置的喇叭状。 

 三、元朝汉人服装 

严格的说,元朝的汉人没有受太多蒙古人的影响,他们依旧穿着宋代的圆领和褙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