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妈妈12年,我从来不称赞孩子聪明 | Power2Learn

 如鹿渴慕溪水88 2018-07-21

转载自:罗博深数学

公众号ID:LuoboshenMath

原作者:Debbie


导读

“沉迷游戏”对于不管是家长还是准备成家立业的成人来说,好像都是洪水猛兽。仿佛一旦沾染上游戏,家长就觉得孩子毁了;找对象的一听到对方打游戏,心里就立马亮起红灯,不再考虑了。


前不久,一篇名为《游戏策划:为什么我的儿子不沉迷游戏》10万+微信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大家在渐渐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疯狂沉迷于游戏的同时,也开始接受教育的新观点:好像可以尝试用设计成瘾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对学习、对现实生活达到“上瘾”的效果。


但是一手带大三个孩子的Debbie对此观点并不表示赞同:对生活拥有正确的态度是孩子们应该做的,为什么做理所应当的事情要像打游戏升级一样受到奖励呢?


摄影:Glenn Carstens


身为一个母亲,在我认识的所有家长朋友里,几乎无不认为电子游戏就是“恶魔的化身”。我有一些朋友,对孩子们的电子产品使用限制极为严格,例如姐姐哥哥所在学校的校长,她从不在家里的小朋友面前使用智能手机;还有一位朋友,不希望她的孩子使用电脑来做任何事,哪怕是简单的搜索和查阅资料。我们曾咨询过儿科医生,孩子们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就像碳酸饮料和糖果一样需要被节制。所以当我看到一名电脑游戏设计师说他有办法用设计游戏的思路让他的孩子不沉迷于游戏,我的好奇心立刻就被激发了。


到底怎样用“恶魔”的方法来拯救沉迷游戏的孩子?


在文章中,他阐述了游戏设计的详细过程,设计师们考虑到了儿童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以及其背后的涉及的心理机制和动因。简单来讲,游戏比父母更了解孩子的脑袋里在想什么沉迷游戏的本质是在游戏里能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玩家在游戏中不断地有爽、满足、实现了的快感。游戏不应被视为无聊的浪费时间的玩物,而应该成为父母了解孩子的有力工具通过研究游戏是如何利用奖励机制来维护玩家,父母们也可以学习如何激励自己的孩子:利用对可行的改进给予循序渐进的奖励来替代惩罚,可能更为有效。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读到这篇文章,在我自己的思维环境里,基本上默认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不存在争议——没有家长会觉得游戏是好东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正因为大家都觉得电子游戏坏处多多,有人唱反调说电子游戏其实值得家长学习,听起来就很新奇特别了


摄影:Pan XiaoZhen


▎奖励机制


作者在他的文章里描述了他是如何利用电子游戏,作为犒赏他儿子每天学习英语单词的奖励。读到这一部分,我的脑中马上就开始思考这个做法:制作精良的电子游戏奖励机制,真的可以复制粘贴,用到育儿上吗?


巧合的是,读到这篇文章的那天晚上,在我把孩子们抱上床准备睡觉时,哥哥(9岁)捧着经典的少儿文学《伊索寓言》给妹妹(4岁)读了一个睡前故事。对小朋友来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书了——书中的故事里,蝉在春天嘲笑埋头收集种子而不是唱歌和玩乐的蚂蚁,自己却最终因为没有储存粮食在冬天饿死;狮子假装生病,试图引诱一只小狐狸进入洞穴做晚餐,然而,聪明的狐狸聪明却回答:“哦,在你的洞穴门口,我只看见进去的脚印,却一步都没有出来的。”


这些故事忧虑着生存与死亡。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事件里,只需要去观察那些可怜的灵魂的受到的痛苦,我们就可以吸取很多教训龟兔赛跑中,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自大的野兔决定小睡一会。在每个故事中都有角色因为没有做正确的事情,而经历死亡、受苦、忍受饥饿或迎接失败的结局。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


惩罚比奖励更有力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可能会开玩笑说因为设计小奖励的内容和机制太复杂了,毕竟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表现很好的,如果因为良好的表现就去奖励孩子,奖励还必须随着时间和孩子的进度而升级,我可能会需要一整面墙来记录哪些事情值得奖赏,我已经用什么做过奖赏,还可以奖赏什么。因为除了学习,还有那么多需要孩子们达成的目标:有礼貌、爱护家人和朋友、注意卫生、准时上床睡觉,好好吃蔬菜……如果只对于好好学习有所奖励,这不是在让孩子们传达“只有读书才是最重要”的错误信息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奖励机制的失效


如果笼统的用思辨的角度来考虑奖惩制度的哲学,不考虑是不是借鉴电子游戏的模式设置,我可以立即想到设置奖惩制度的实例,就是学校。


哥哥和姐姐所就读的学校有一种“自律卡”,发放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积攒一定数量,就可以在学校拍卖会上买东西。


“我老师发的卡很少”,哥哥说,“但有的老师就发很多!所以很不公平,别的班的同学差不多都有300多张卡,他们哪怕做走出教室这么一件事儿都可以拿卡。”


“如果能靠解数学题来领卡片呢?”我问他。


我猜大家不会愿意做的,如果你在教室外面排队站好就可以拿卡片,为什么要费劲做题呢如果有人没有完成数学反射(一种算术游戏)作业,老师其实是会拿走几张卡的,但大家也不在乎这几张。我猜,除非学校说如果做数学题可以换来“无校服日”(学校要求学生在特殊日子之外的每天都穿学校制服),学生可能会愿意为此做题,因为无校服日真的太少了,而且,大家真的很想穿自己的衣服。”


因此,在激励儿童的奖励制度中,成人承担的工作就在于找出合适的奖励以配合孩子的努力那么如果父母把合适的奖励配额搞错了怎么办?


做家务是一个家长常常给与孩子物质奖励的方面,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去年年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把通过家务劳动获得的零花钱,用于购买指尖陀螺。对于这个小玩具,孩子们仿佛催眠般受到吸引。大部分同学至少有十个陀螺,有些同学甚至拥有五十多个。


摄影:Charles Deluvio


然而,短短几个月内,整个指尖陀螺的热度就完全平息了。现在,孩子们爱上了“捏捏乐”(柔软仿真回弹玩具)和史莱姆(水晶泥)。随着这些奖励的增加,孩子们可能会对其本身感到麻木,并且还有过度强调物质主义的风险,因为这些物质奖品会不断不断的积攒,没有尽头


“学校的老师们都很好”,哥哥和姐姐都这么说,“他们不太会真的惩罚我们,所以通常当同学在学习打字时,大家会作弊或者偷看答案;学习造句必须至少写五个句子时,我们会写最少的字数要求;吃午餐之前,大家也不会那么乖乖洗手。”


像巴甫洛夫的小狗一样,人类也会根据直接或持续的奖赏而调整自己的行为,问题在于,我们到底是想教会孩子们行为本身,还是想从内在改变孩子们心里的固有想法


不因为孩子的聪明而称赞他们


当妈妈12年,我从来没有夸过自己的孩子们——这可能有点夸张了,我大概也夸过他们两三次。但是,我确实非常注意,尽量只称赞孩子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我希望他们每天都取得进步,而不仅仅是在数学竞赛里拿奖。每天我可能会提及十次以上的词,就是“态度”。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在自我道德意识的层面分辨是非,同时他们也愿意为正确的事做出努力——付出勇气。乌龟没有通过运气击败野兔,而是通过勤恳,认真的努力工作


当我说我从不奖励孩子们的时候,听起来像个严苛的母亲。但也许是因为奖励对我而言有着不同的定义。当孩子们做了一些很棒的事情时,我会称赞他们的态度或努力,以及一些自然而然的鼓励,比如拥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玩游戏或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我之所以认为奖励在某些情况下不会起作用,是这个奖励与他们的行为本身无关。例如,如果孩子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同意让他们玩电脑游戏;或者,因为帮忙洗碗,就得到一个玩具。来自Atlantic杂志的这篇文章“Against the Sticker Chart”(“小红花榜的背后”)[1],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然而,如果奖励本身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们行为的内在优点,例如,因为他们清理了地板,所有就有空间玩乐高,那么这种奖励就行之有效。 由作家Alfie Kohn撰写的一本名为《Punished by Rewards: The Trouble with Gold Stars, Incentive Plans, A's, Praise, and Other Bribes》(《用奖励来惩罚:“黄金之星问题”,“激励计划”,“A”,“赞美”和“其他贿赂”》)[2] 的书,就认为给予奖励会让孩子们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想要出于内心意愿地做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