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研究了许多杰出人物之后,我发现了他们成功的秘密

 昵称69721660 2021-05-07
本文不是“标题党“,而是迄今为止我写的最有分量的文章。我研究的杰出人士都是谁呢?就是牛顿、莱布尼茨还有丘成桐他们。
他们成功的秘密在于脑,这是一句废话,当然是脑了,先不要着急,请继续往下看。他们的脑具备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创造专属于自己的游戏,这种游戏让他们上瘾,沉迷其中,同时还有强烈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科学发现。

图片

一、牛顿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牛顿。十三岁时,他看到了约翰·贝特写的《自然与工艺的神秘》,教人做机械的,他被这本书迷住了,认真做笔记,还按照书中的说明做机械模型。他会做风筝、灯笼和日冕,还有老鼠驱动的风车,不用说,当他把这些东西带到学校时,肯定会引起骚动。
牛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游戏,即做机械模型。它具备让人沉迷的条件,可以迅速得到反馈,并且有挑战性,每当完成一个模型,他都会非常有成就感,这是来自内心的奖励。当他把模型带到学校时,同学们的羡慕让他非常满足,这是来自外部的奖励。
在高频率的奖励下,他痴迷于做机械模型,这让他成为了当时最顶尖的工匠。27岁的时候,牛顿觉得伽利略设计的望远镜不好用,就动手做了一台反射式天文望远镜,观星效果棒极了。

图片

对牛顿来说,望远镜就是他的玩具,但是他的老师巴罗不这么想,劝说牛顿把望远镜送到英国皇家学会,让他们开开眼。起初,牛顿没有把望远镜太当回事,在巴罗反复劝说下,牛顿最终把望远镜送过去了,皇家学会的人都惊呆了,立刻吸收牛顿为皇家学会的会员。
有人企图找当时最出色的工匠来复制望远镜,结果都失败了。这台望远镜只有牛顿的巧手能做出来。
更让牛顿痴迷的是炼金,这也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牛顿在读中学的时候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中,他暗中观察药剂师如何配药,然后自己动手鼓捣。比如把300只毛毛虫加入到薄荷叶中,在石臼里捣烂,再加入啤酒进行发酵,每天喝两三次,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牛顿经常自己配药自己喝,有时候还送给别人喝。这也是一种游戏,把各种材料放到一起,用各种加工方法,创造出新的东西。
小时候配药,长大了必然要炼丹。26岁的时候,牛顿当上了剑桥大学的卢卡斯讲座讲授,有了稳定的收入,你觉得他会干啥?当然是迫不及待地炼丹了,采购原材料,把锅架起来,没日没夜地研究炼金术士的秘方,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烧东西。每出来一锅,牛顿都满怀希望地掀开锅盖,期望有重大发现。他真的是废寝忘食不眠不休地炼丹,哦不,是做实验,找不到点石成金的秘密誓不罢休。

图片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这是课本上的牛顿吗?他的贡献不是创立微积分、发现万有引力、提出三大运动定律吗?
这些是外人的视角,换做牛顿的视角,他一生都沉迷在炼金术之中,这个游戏让他欲罢不能。至于微积分、万有引力、三大运动定律只不过是游戏的副产品,随手搞的而已。
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在哈雷的劝说下才写的,他本人的注意力在炼金上,外人的注意力在科学上,不是一个视角。科学只是牛顿玩游戏的副产品,他本人都说:“我只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
如果你天天在海边玩,当然能捡到贝壳。这不是故作谦虚,而是非常诚恳的心里话,实际上这是牛顿临终前说的,他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了,你信不信吧?
他玩了一辈子,不小心捡的几个贝壳改变了世界,而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炼金事业注定见不得光,他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跟科学有关的被捐给了剑桥大学,此外还有大量炼金笔记,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就由牛顿的亲属收藏了。
牛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成就,必须沉迷于一个游戏,你就全情投入地玩,成就只是副产品。如果直奔成就而去,反而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图片

二、丘成桐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丘成桐的经历,丘成桐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般。初二时学习平面几何,他开了窍,自创几何题目,有的题目很难,他就走路时想,坐火车时也想,深度沉迷。如果能做出来,那当然很开心。有的题目实在做不出来,他去问老师,发现老师也不会,甚至他还会在书里找到自己创造的题目,原来古人也这么想,自己的想法得到古人的印证,这是巨大的正反馈。
数学是很枯燥的,如果不能把数学转化为游戏,那是学不下去的。把枯燥的东西转化为游戏需要强大的创造力。

图片

创造力开启了数学游戏旅程,数学游戏又反过来不断塑造大脑,不断解锁新的数学旅程,沉迷在其中,蓦然回首,菲尔兹奖拿到了。其实有没有菲尔兹奖不重要,只要沉迷数学游戏,没有这个奖也会有那个奖,收获的快乐差不多。
假如一个孩子发誓要当数学家,但是没能把数学转化为令人沉迷的游戏,直奔奖项而去,那他的路很难走,坚持不下去的,更谈不上为人类做贡献了。
三、驾驭自己的大脑
做事主要靠脑,要想最大程度榨取大脑的潜能,必须遵循规律,必须让大脑沉迷,只有游戏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要怎么做就很简单了,把事情转化为游戏就好了。可以这么说,如果不能把事情转化为游戏,那一定做不好。
我们都有沉迷于游戏的经历,比如打扑克,很快就能玩一局,得到结果,获得反馈,然后充满期待地开始下一局。大脑不断得到强化,让人欲罢不能。
扑克游戏是人创造的,规则是人定的,那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游戏。比如牛顿把试验的结果当做游戏的反馈,丘成桐把做题当做反馈,大脑对于反馈是很贪婪的,不断索取反馈就驱动人不断做实验,不断做题。
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如果想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就,就先把事情转化成游戏,让大脑沉迷,大脑为了获得反馈驱动人孜孜不倦地做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又得到了强化,循环往复。由于是在玩游戏,很容易坚持下来,而在长期的坚持中,自然会取得成就。

图片

四、如何选择游戏
牛顿是幸运的,他沉迷于制作机械模型和炼金术,他可以借此谋生,生活有保障,游戏可持续。丘成桐是幸运的,他沉迷于数学,他借此找到了教职,生活有保障,游戏可持续。
有的人很不幸,比如沉迷于赌,很快就会输得倾家荡产,祸及家人,这个游戏不可持续,由于连累了别人,还很不道德。
游戏有外部性,我们要选择对社会友好的游戏。简单说,就是在正当职业里选择一个,发挥大脑的创造力,把它转化为游戏。

图片

郑渊洁每天都要写作两小时以上,他如此沉迷,很显然他已经成功地把写作转化成了游戏。世界上每天打两小时电子游戏的大有人在,他的快乐并不比郑渊洁在写作中得到的多,大家得到的快乐差不多,但是由于写作是社会友好型游戏,作家除了能获得来自内心的奖赏,还能得到社会的奖赏,直白地说就是功成名就。
总结一下,要玩社会友好型游戏,不要在意结果,要在意过程,如果玩得很爽,结果自然不会差。
五、阅读是个好选择
打电子游戏和写作可以带来同样的快乐,就看大脑能不能把写作转化成游戏。电子游戏的反馈是系统自动给出的,大脑不需要出力,属于被动获取。写作的反馈是大脑自己创造出来的,需要动脑子,当然大脑在不断出力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强化,一个从不写作的人和一个常年写作的人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脑。

图片

大脑是一个能耗很大的器官,在长期的进化中,它倾向于偷懒,那种社会友好型的游戏偏偏需要动脑,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就开始躲避了。
好消息是大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你只动一天脑,那很痛苦,如果天天动脑,那大脑就适应了,不会痛苦。
在创造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动脑,如果大脑能力比较弱,无法成功转化,那就相当于被挡在了门外。有一种说法是智商120是个门槛,超过之后才有可能把工作转化为游戏,从而取得杰出成就。
这种说法有道理,那么有没有降低门槛的方法?当然有。我们可以先降低转化的难度,让大脑热热身,给它一个助跑阶段。
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对于数学,阅读更容易被转化为游戏。很多杰出人士都是这么做的,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实际上就是在和作者对话,把静态的书变成了动态的,极大地增强了趣味性。

查理·芒格说要和逝去的大师交朋友。在书中拜访亚当·斯密和本杰明·富兰克林,读书就跟刷抖音一样令人沉迷,大师们从书中走了出来,开口说话。掌握了这个诀窍,你还可以邀请孔子、苏格拉底还有阿基米德来一次跨时空对话,这需要一点想象力,门槛不是特别高。

图片

在沉迷读书的过程中,大脑得到了塑造,智商得到了提高,读书起到了助跑的作用,可以帮助人跳过那个门槛。
迈出第一步,踏上征途,在书中孜孜以求,寻找归宿。用来自内心的奖赏来对抗外部的波折。如果外界环境出现有利的变化,那就借助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做一点事,如果外界环境出现不利的变化,那就继续在书海中自得其乐。
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事!所以,读书吧,少年。
                 这是我的第43篇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