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文化感悟》系列102《传统文化》102【传统警句】49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18-07-21

 【博友朋友】

 每天6点左右定期更新博文一次。

因为近期太忙,无法及时回复好友的评论,暂时关闭博文评论栏。特此致歉。

感谢各位好友一直以来的热情关注。

 

第一部分 传统文化

 

第二章   传统警句  49

 

三十六、“天人合一” 续1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也是相应的。《庄子·达生》强调的是“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强调的是三才之道,把天、地、人并立起来,人还是放在了中心地位,也是说明了人的地位重要。天有天道,天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道,地道在于“生万物”。的人有人之道,人道的作用就是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是各有其道,也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道是实现原则,二者也是缺一不可的吧?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也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的生长衰老,也是无法逃脱天的支配吧?天人合一说的也是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合一。

标志着我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医学典籍就是《黄帝内经》了,《黄帝内经》也是主张“天人合一”,体现的还是“天人相应”的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和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也是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规律。《黄帝内经》也是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到了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成了学术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更加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的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的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天人合一也是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启示着人的至善至美境界,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对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是全面深刻。比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都是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都是创造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美,更是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天象数字在古典建筑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其中应有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北京天坛了。天坛建成于1420年,当时是天地合祭,取名天地坛。1530年在北郊另建了方泽,就是地坛,才改名天坛的。天坛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也是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都是从系统美学的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的群体和谐统一美,强调的也是和环境关系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如果说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的话,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就是由天安门、午门展开的,太和殿达到了交响乐的最强音。走到了御花园,这个乐曲就算进入了尾声,到了地安门全曲也就圆满结束了。如果说故宫就是一幅画,不管从任何角度去看,都是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各种各样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我国的古典建筑不仅重视局部的环境美,而且也是非常注重与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致力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风水先生的“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在建筑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种调查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建筑,借助了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等手法,不也是想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陌生?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名山为什么僧占多?古代庙宇一般都是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比如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等,都是这样。

我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群体效果,无论宫殿、寺庙、宅第的群体,还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都是在追求整体的统一,追求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就是在宗教的壁画创作中,无论是敦煌飞天,还是嫦娥奔月,诸如翅膀之类的赘饰,都是在靠轻飘的自然姿态随风飘动的衣带跃然升空,建筑的屋顶、檐部、脊饰也是由一些不可捉摸的自然曲线构成,做些就是在于建筑群体的和谐,在于建筑整体和自然、宇宙的和谐,在于建筑和人类自身的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