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14讲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怎样翻译

 昵称32937624 2018-07-21

问题14: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怎样翻译

一、问题描述:

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有哪些好的方法?

二、复习范围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即由文言形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形式。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已由以前的6分、8分上升到10分,权重增加,不可忽视。

如同任何学科的任何题型一样,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也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考生做翻译题必须符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必须通过训练,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做题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只有这样,考生做这道题的得分才能从“自发”状态的3至4分,跃入“自觉”状态的8至9分,直至满分。

在历年的高考中,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这块失分严重,得分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失误在于不能理解原文,脱离具体语境。翻译时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错误。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常见的错误?以下为大家一一列举。

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号、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发生了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在文言文中表示停顿、凑足音节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与之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些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内容,以致违背原文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的意思。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句式——倒装句,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般来说,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三、方法指引

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

3、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下面为大家归纳十种翻译的方法:

(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在翻译时可照抄不译。

例1.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佑”为年号,“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官名,照抄下来,不翻译。

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省兵马。

例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物名,不用翻译。

译:和氏璧是被天下人一起传颂的宝物.

例3.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督相”为官名,“忠烈公”为谥号,不翻译。

译: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

(2) 删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对这些虚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的,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译: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3) 补

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内容,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可加小括号。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翻译时在“秦王”后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威”

译: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

例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译:距离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4) 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节去换古代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解惑”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岁”应换成“年”

译: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此外,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5) 调

根据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调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宾语前置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成现代常规语序。

译: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②定语后置

例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应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译: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

③状语后置

例1.短屈原于顷襄王。

“于顷襄王”在翻译时要放在“短屈原”的前面做状语。

译: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④谓语前置

例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之前了,翻译时要按“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在安”的语序翻译。

译: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体现在哪儿。

(6)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7条: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只是,不过。在这个句子中,用第⑦项最恰当。

译:只是在我看来,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不敢对赵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7) 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1.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俯”在翻译时必须译出。

译: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

(8) 意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1.秋毫不感有所近。

直译:连秋季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加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例1.(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10)扩

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例1.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要?

可扩展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以上介绍的十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应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

【翻译文言文的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酌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四、例题阐释

(2017·全国Ⅰ卷)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如“严正”要翻译成“严肃正直”,“恭谨”翻译成“恭谨谨慎”,“过常”要翻译成“过于常礼”。

(2)“臧否”翻译成“褒贬”,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言论”活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如“乱”翻译成“岔开”。

五、拓展练习

1.(2017·全国Ⅱ卷)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抓住关键词。

(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如“奉”译为“奉行”,“枉”译为“违犯”,“道”译为“说”。同时,“也”表判断,可不译。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大蝗”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发生蝗灾”,“辄”译为“就”,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歌”译为“歌颂”。

2.(2017·全国Ⅲ卷)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肆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申饬”翻译成“指示”,“何以”翻译成“为什么”,“使”是动词,翻译成“出使”,“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不译。

(2)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如“同肆 ”两个词,分别翻译为“一同”“大肆”。“罗织”翻译为“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奏发”翻译为“奏请开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