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感觉的刻意练习

 长沙7喜 2018-07-21

有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现在不读书,以后工作都找不到……现在不读书,高中毕业了就回来种田……现在不读书,看你以后能干什么?”

遇到这样的家长,一位有智慧的老大哥会对家长说:“你以后千万别这么说了。”

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一想到未来就感觉压力大,内心可能就会排斥长大,因为长大太痛苦了。

而且,如果小孩被植入了考上大学和有用的人、没有靠上大学就会沦为无用的人这样一种信念,万一小孩真的没有靠上大学,那他今后的人生就很难充满希望和自信地生活了。


在老大哥那里我们分析过很多人的心性特点,结果几乎能够准确预测每一个人的人生遭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早已在他的心性中可以窥见其面貌,这种准确性不得不让人得出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他的心性是高度相关的这样的结论,因为,命运轨迹其实就是主观和客观互动的结果。

人生的结构性困局


按照吴军老师的说法,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对一个巴掌的反应,生活时不时会给人一巴掌,面对巴掌有三种反应模式,第一种人被一巴掌直接打蔫,赶紧找个角落躲起来,第二种人恼羞成怒,二话不说一巴掌还回去,第三种人则会做自我反思,然后根据自我反思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前面两种人都是走不远的,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第三种人。


动物是本能的产物,而人是底层逻辑的产物,底层逻辑不改变,生活和命运要要想有大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生活在两个框架中,一个是思维方式的框架,一个感觉或情绪框架,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框架,这两个框架决定了人如何与外界互动,深刻的影响着人的命运,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因为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一种轮回,被“命”牵着走,互动模式早已被固化,没有多少能动性,还好,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觉知到自己对事物的情绪或感觉,改善这种感觉框架,就能拓展自己的边界,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打破框架的过程,我们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打破“思维框架”上,打破“情绪或感觉框架”是同样重要的课题。


依据刻意练习的精神,我们需要像练习“谋生技能”一样,对自己的“感觉”进行刻意练习,需要把“感觉”这个概念进一步细化,然后针对这些感觉做刻意练习,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感觉”:


对痛苦的感觉。

《原则》的作者达里奥在书中一再提到,要改变自己对痛苦的感觉,把痛苦当做一种改进的信号,就像爱迪生把失败当做进步的台阶一样,一旦一个人能做到对痛苦产生一种“痛苦但健康”感觉,而不是“舒服但不健康”的感觉,那么他就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极大的优势,因为痛苦是生活的常态,面对这种常态的反应模式会逐渐把人区分开来。

哪些把痛苦当做瘟疫一样逃避的人,就会失去发现自己缺点和弱点并获得改进的机会。

严格的心理学已经证明,那些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人,压力就会损害他们的健康,而认为压力有助于健康的人,压力会让他们活得比一般人更精彩、更长寿。


对未来的感觉。

对未来的感觉不单单对小孩很重要,对所有成年人也一样重要,说到未来,你的有怎样的感觉?觉得激动不已,迫不及待,睡觉都觉得浪费时间,还是无感,甚至是惶恐、压力大?

志向、目标和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人对未来的感觉,一个人先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才能在外在世界建立起秩序和掌控,这是思维框架的作用,也是感觉框架的作用。


对人生的感觉。

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故事,读这些作品的过程,我们能够通过作家的视角建立起对人生中各种要素的一种感觉,这种审美层面的感觉,普通人靠自己是难以感知到的,但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大师们的作品建立起一种不一样的感知,这或许是文艺作品最大的价值,这些感觉会深刻地和价值观等要素绑定在一起,有了这种感觉的人在面临生活的磨难时,或许能够继续保持乐观,能够畅想未来,而没有建立这种审美感的人,可能就会觉得空虚无聊,失去畅想未来的能力。

一个人是否在人文思想中侵泡过,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有多厚重,其实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气质察觉到,没有这种侵泡的人顶多成为一个工匠,即使他数理化学得再好,以我的经验来看,没有在人文思想中侵泡的人,几乎很难成为真正胸怀大志的人。


对自我的感觉。

你觉得自己的天分怎样?

你觉得是能做成事的人吗?

你觉得自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吗?

你觉得自己能学会这些东西吗?

你觉得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吗?

心理学讲,“觉得自己基本上是好的”这种感觉和认知是一个人形成内聚性自我的基石。

对自己的感觉也往往成为一个人发展的无形的天花板,例如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没有魅力,那么他就会表现不自信,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多东西学不会,他就会固步自封。


对别人的感觉。

强弱和善恶是人性的基本维度,有些人容易把善恶和强弱关联起来,例如不少家长容易把“学习好”和“玩”对立起来,他们下意识地觉得学习好就要避免玩,而没有看到不少学生既学习好,又贪玩。

把很多东西关联起来——这是我们看世界的基本方式,这也会影响我们对待别人的感觉,有人防御心特别重,有人对人很热情,有人觉得男人每一个好东西,有人让人感觉很亲近,有人让人感觉很疏远,有人让人感觉很想接近,有人让人感觉很讨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待人接物”上绑定了不同的东西导致的。

在“对人的感觉”上,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和改善自己对别人的感觉,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和改善别人对自己的感觉。


对金钱的感觉。

本来和金钱最直接相关的东西应该是富足、自由的生活,想到金钱,想到的应该是这样的生活。

但生活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们经常把更多要素和金钱相关联。

例如,把金钱和道德关联,有钱的人往往是不道德的,哪个企业家没有原罪?

例如,把金钱和死亡关联,生活在稀缺年代的人,往往被金钱、物资的稀缺压迫,一旦这些资源不够,那就会面临生存问题,他们就这样吧金钱牢牢的和死亡关联起来。

例如,把金钱和痛苦相连,赚钱一定很累,不单单是身体的劳累,更是心累,因为赚到钱了就意味着朋友的嫉妒和远离,想要赚钱就要处理一堆自己本不愿意处理的事情,赚到钱了就意味着自己被一堆自己不想打交道的人围着,而自己有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



境由心生,对感觉的刻意练习可以让自己从一个不那么友善美好的世界走向一个更美好友善的世界,噪音、痛苦、压力、闷热的夏天、瓢泼大雨、自己曾经的失败和过错、饭菜的味道、微风吹过面颊等等,对这些事物的感觉的刻意练习可以让它们从令人厌恶、排斥、恐惧的东西变成让人神清气爽的东西。


定风波

作者:苏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