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 CCU 重症病例诠释《伤寒论》经方剂量 (上)

 杏林高手120 2018-07-22

 

小编按:中医的辨证常常是宏观的、整体的,有时候又是模糊的,这也是被西医诟病的优势。但是中医中也有量化的、精确的部分,这就是药物的剂量一直是中医极为重视的内容,.中医不传之秘是剂量。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已经有很大差别,当然已有研究表明了汉代的一两相当于15.625g。面对这样的剂量,伤寒论中处方剂量非常之大,如麻黄汤,麻黄3两(大约45g),桂枝2两(大约30g),甘草1两(15g),杏仁七十个(40-50g);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120g);面对这样大剂量的药物针对的疾病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了。而中医上有重剂起沉疴一说,这也提示伤寒论中说阐述的疾病应该是一些急危重症。兴江博士 CCU摸索发现,四两只能拨四两”“千斤才能拨千斤;对于某些药物剂量选择还要在大剂量基础上还要逐渐增量;而且毫无保留的分享了大剂量柴胡、麻黄、瓜蒌应用后快速起效的经验等等。那我们也需要思考,中医上四两拨千斤又从何而来,其适应疾病又有哪一些?

4 基于CCU 重症病例诠释《伤寒论》经方剂量 

对《伤寒论》中经方剂量的研究是当前中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既有以上海柯雪帆、山西李可等主张大剂量有效 的文献考证与临床派为代表的主张重剂起沉疴 1 两等  15. 625 g 的大剂量学说,也有以日本汉方以及目前中医临 床普遍认同并采纳的 1 两等于 3 g 等主张小剂量有效的临床 派为代表的主张四两拨千斤 1 两等于 3 g 的小剂量学 7既然大剂量有效,小剂量也有效,那《伤寒论》中的剂 量到底是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在这个关键科学问题上一直 存在争议8通过在门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实践与反 复比较,认识到在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烧不退、安眠药中毒昏 迷不醒、剧烈缺血性胸痛等疾病的治疗上,大剂量用药多能 迅速起效,类似大剂量迅速起效的病案不胜枚举。同时结合《伤寒论》《温病条辨》《瘟疫论》等古代经典文献的深入挖 掘,以及现代抗生素的发明启示,认识到古人在经方治疗重 症感染方面也以大剂量用药为主。笔者在 CCU 也摸索发 现,“四两只能拨四两”“千斤才能拨千斤”。

4. 1 大剂量柴胡和解少阳治疗高烧不退

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针对朋友或熟悉的人,一律运用大剂量小柴胡汤加味,大多半剂而热退脉静身凉9。兹 列举病案 2 则。

案一: 患儿,女,3 岁。家长下午将小孩接回家后发现其 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不烧,但手脚发凉。一般平常活泼 的小孩,突然出现精神萎靡、手脚发凉,大多是发热前兆。果然,1 h 后体温逐渐上升,晚上高达 39. 4 ℃ ,恶寒,身热,无 汗,唇红,口气灼热,纳差,进食恶心,烦躁,大便未行,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白,脉数。综合考虑,患者为三阳合病。因患儿 家长第 2 天即将出差,立即疏方小柴胡汤合大青龙汤,药物 如下: 柴胡 30 g,黄芩 12 g,法半夏 10 g,党参 15 g,生甘草 10 g,生姜 3 片,大枣 30 g,生麻黄 6 g,杏仁 10 g,桂枝 10 g,生石  90 g,芦根 120 g。当晚急煎,频频服之,至夜间 12 点全身 汗出,热退身凉,体温 37. 1 ℃ ,第 2 天晨起体温 36. 5 ℃ ,未 再服药。

案二: 患儿,女,2 岁。因发热 3 d” 2018  3  14  微信就诊。3 d 前开始发热,体温高达 39. 6 ℃ ,于当地医院 就诊,查血常规,中性偏低,淋巴偏高( 具体报告未见) ,考虑 病毒感染,予以蒲地蓝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清热 解毒,体温超过 38. 5 ℃ 时予美林、泰诺林口服退热,但未见 明显改善,仍发热不退,精神萎靡,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刻 : 身热无汗,体温 38. 7 ℃ ,精神萎靡不振,需要家长一直抱 在怀里,咽痛,偶有咳嗽,黄黏痰,唇红,口气不重,口干,欲冷 饮,纳差,恶心,昏昏欲睡,大便干,小便黄,舌暗红,苔薄白,脉未见。综合考虑,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疏方小柴胡汤加 味,药物如下: 柴胡 18 g,黄芩 10 g,法半夏 6 g,党参 15 g,生 甘草 15 g,生姜 3 片,大枣 30 g,生石膏 60 g,芦根 120 g,鱼腥  30 g,桔梗 10 g1 剂。当晚煎服,勉强喂进 1 勺。第 2  晨起体温 38. 2 ℃ ,告知下午体温还会继续升高”。家长不 得不开始  视,上      3 次,下      出,至 17: 00已经不烧,体温 36. 2 ℃ ,咳嗽咳痰减轻。后体温再未 上升。但 3 d 后家长告知,患儿仍精神萎靡,脐周疼痛,每天  17 ~ 18 h,偶有咳嗽,矢气不多,偶有打嗝,纳差,不欲饮 食,舌暗红,苔白,脉未见。疏方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药 物如下: 柴胡 12 g,黄芩 6 g,法半夏 5 g,党参 10 g,生甘草 10 g,生姜 3 片,大枣 5 ( ) ,厚朴 6 g,茯苓 10 g,苏叶 8 g。再  2 d,诸症消失,已经能出去玩耍。遗憾的是,在普通门诊 就诊的患儿,因药典剂量限制,不得不将处方剂量改为成人 量的 1 /3 ~ 1 /4,多将柴胡改为 15 g,生石膏改为 20 ~ 30 g,芦 根改为 30 g,鱼腥草改为 15 g,其疗效可想而知。

4. 2 大剂量麻黄宣肺开窍治疗安眠药中毒昏迷不醒

在运用麻黄汤催醒治疗安眠药中毒昏迷方面,黄仕沛先生和笔者的医案也较好地体现了大剂量和小剂量之间的量 效关系。

案三: 黄仕沛曾受邀会诊过 1 例安定中毒昏迷 72 h 的病人,患者为女性,80 余岁,既往有抑郁症病史,1 周前曾 用绳勒颈自杀未遂。2013  12  19 日晚上自行 1 次吞服 超过 120 片阿普唑仑,10 片酒石酸唑吡坦片,10 片富马酸喹 硫平片。超过 7 h 后,家人发觉其昏迷不醒,随即送至广州某 三甲医院 ICU 抢救,治疗 3 d 仍然昏迷不醒。21 日下午邀请 黄仕沛会诊,建议用麻黄汤鼻饲,具体药物如下: 麻黄 30 g,桂枝 30 g,杏仁 15 g,甘草 30 g22 日下午 4 点半开始服药, 20 min 后患者额上汗出,5 点半可睁眼。晚上再服 1 剂,全身汗出,已经苏醒,后连续 3 d 均汗出涔涔10

案四: 笔者也曾运用麻黄汤治疗 1 例安眠药中毒昏迷长达 46 h 不醒患者,女,82 岁。主因发现昏迷 2 h”入院,入院 症见: 神志昏迷,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呼吸急促,口唇紫绀, 口吐白沫。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型呼吸衰竭、冠心 病、心衰、阵发房颤、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病史。查体: HR 130  /min,房颤律,BP 140 /66 mmHgSPO2 69% 。球结 膜水肿,双侧瞳孔缩小,压眶反射、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 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双下肢轻度水肿,四肢肌力 0 级,病理 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 全血细胞分析 + CRP: WBC 11. 46 × 109 /LNEUT 9. 29 × 109 /LLYMPH 13. 5% CRP 1. 88 mg· L  1 ;   +       I: Cr 120. 7 μmol·L  1 UA 638 μmol·L  1 ; DIC 初筛试验: D-Dimer 0. 69 mg·L  1 ; 快速血气分 : pH 7. 148 PO2 65. 1 mmHgPCO2 88. 3 mmHg。随即给予 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S /T 模式,化痰、解痉、平喘、利尿等对 症支持治疗。当天 18: 00,家属电话告知值班大夫,在患者房 间的垃圾桶里找到 1 盒艾司唑仑的空盒子。据此推测,患者 入院前很可能自行服用 20 片艾司唑仑( 既往患者晚上 8  左右睡觉) 。临时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2 mL 静注以拮抗安 定中毒。但至第 2 天患者仍然昏迷不醒,患者家属拒绝一切有创抢救,不接受床旁血滤。受黄仕沛运用麻黄汤催醒的启 示,遂亦步亦趋,征求家属同意后随即行胃管置入术,鼻饲麻 黄汤原方。处方如下: 生麻黄 12 g,桂枝 10 g,炒杏仁 10 g,甘草 5 g。急煎 1 剂,浓煎 50 mL。下午 4 点开始喝药,2 h 后, 患者呼之能睁眼,询问本人,患者与老伴生气后有轻生念头, 因此在入院前 1 天睡前口服 20 片艾司唑仑。明确诊断:  定中毒。由此可见,同样是运用麻黄汤催醒,但黄仕沛运用 30 g 麻黄后患者 1 h 即苏醒,而在本案运用 12 g 麻黄后患者2 h 后才苏醒; 另外,30 g 麻黄导致患者连续 3 d 均汗出涔 ,但 12 g 麻黄却没有该副作用,且患者入院时有快速房 颤,服用麻黄汤后竟能自行转窦,并无血栓事件发生

4. 3 大剂量瓜蒌宽胸散结治疗剧烈缺血性胸痛

CCU 仔细观察过运用大剂量瓜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顽固性胸痛的病例。案五: 患者某,男,84 岁。20 年前诊断 “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拒绝支架及搭桥术,一直采取保 守治疗,反复入院。1 d 前再次出现胸痛加重,就诊于本院急 诊,予以对症治疗。后以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入本科。入科后随即体温升高,高达 38. 8 ℃ ,身热无汗,无 咳嗽咳痰。予以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 至正常。复查 CTNI 上升 4. 34 μg·L - 1 。胸痛未见缓解,静息 时疼痛,活动后加重,口干,纳差,眠差,大便未行,小便黄,舌 质红,舌苔薄白,脉弦。考虑发热导致心梗,加重心肌缺血,静脉给予硝酸酯类扩冠,中药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陷胸 汤宣痹通阳,方药如下: 瓜蒌 30 g,薤白 20 g,制半夏 12 g,黄 连 10 g。水煎服,日 1 剂。同时给予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 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口服,但均不能缓解胸痛,一夜胸痛发作12 次。第 2 天查房,考虑缺血改善不明显,予以尼可地尔以 改善微循环以止痛。同时,不禁沉思,古人也会面临如此重 症,又该如何处理? 古人治疗胸痹心痛主要依靠瓜蒌剂,为 什么该患者丝毫无效? 重读原文,发现原文瓜蒌剂量为 1 枚。曾经见过 1 枚鲜瓜蒌大约橘子大小,其质量肯定在 30 g 以上,同时尝试将瓜蒌剂量调整为 60 g。当晚急煎 1 剂。患 者服药后,一夜平稳,再未发作胸痛。第 3 天查房,考虑是否 为尼可地尔的作用尚不能排除,予以停服尼可地尔,继续口 服大剂量瓜蒌薤白半夏汤,后患者再未出现胸痛不适,考虑 其改善胸痛作用与尼可地尔无关。

从本案可知,在运用 30 g 瓜蒌时,患者仍然频繁发作胸 痛,但当将其剂量调整为 60 g 时,胸痛明显改善。受此病例 启发,立刻意识到,瓜蒌就是“东方的硝酸甘油”“古人的他 汀”,瓜蒌的剂量是其起效关键。后来再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或者不符合支架植入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 痛,或不能血运重建的三支病变时,一律采取大剂量瓜蒌。 经验是,必须要将瓜蒌用至极量,用到患者腹泻为止,“以知为度”。一般 30 g 以上,如无明显腹泻等不适,将其剂量逐渐 增大至 90 g,长期维持。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 2018-06

点击参考阅读《伤寒论》与急危重症系列

如何破译、解读《伤寒论》?

伤寒”和《伤寒论》实质

危重症病例破译《伤寒论》经典条文-之一

危重症病例破译《伤寒论》经典条文-之二

危重症病例破译《伤寒论》经典条文-之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