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医宗圣典,熟记背诵临证自可不惑。兹简其要者,录之于下,供学者参考。其中黑体加粗者为重点条文。为了方便记诵与临证使用,个别条文略有修改,老夫子聃谨志。 伤寒录要
第一章 太阳病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二)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三)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病常自汗出者,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二)桂枝汤禁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三)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5、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二)兼证 1、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2、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三、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病,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者,身痒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四、风湿表证(参《金匮》相关章节)
第三节 太阳病兼变证 一、热证 (一)栀子类汤证 1、栀子豉汤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 2、栀子厚朴汤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3、栀子干姜汤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4、栀子类汤禁例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二)麻杏甘石汤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三)白虎加参汤证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利下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五)黄芩(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腹中痛,身热汗出者,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 二、虚寒证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2、桂甘龙牡汤证 ◎心阳虚而烦躁者,桂甘龙牡汤主之。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证 ◎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4、桂枝加桂汤证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二)阳虚兼水气证 1、苓桂甘枣汤证 ◎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主之。 2、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3、苓桂味甘汤证 ◎病者阳气素虚,因误汗之,致令阴气冲逆,心中悸而冒,汗出不止者,苓桂味甘汤主之。 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三)脾虚证 1、朴姜夏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朴姜夏草人参汤主之。 2、小建中汤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桂枝人参汤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四)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茯苓四逆汤证 ◎汗下之后,阴阳两伤,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3、真武汤证(此非真武汤本证,本证见少阴病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三、阴阳两虚证 (一)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病人恶寒,脚挛急,脉微细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三)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四、蓄水证与蓄血证 (一)蓄水证(五苓散证)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二)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宜桃核承气汤。(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乃可攻之。) 2、抵挡汤证 ◎太阳病,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抵当汤主之。 3、抵挡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 五、结胸证 (一)热实结胸 1、大结胸证 ◎结胸者,心下硬痛,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2、小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二)寒实结胸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六、痞证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二)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三)半夏泻心汤证(呕为主) ◎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四)生姜泻心汤证(干噫食臭为主)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五)甘草泻心汤证(下利心烦为主)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 (六)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伤寒,医下之,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 (七)五苓散证 ◎心下痞,与泻心汤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八)旋覆代赭汤证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七、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第四节 太阳病类证 一、十枣汤证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 二、瓜蒂散证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第二章 阳明病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二、阳明病脉证 ◎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二)白虎汤类证 1、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为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阳明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证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二、阳明实证 (一)承气汤类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小承气汤证 ◎阳明病,其人多汗,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其热不潮者,小承气汤主之。 3、大承气汤证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4、阳明三急下证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麻子仁丸证 ◎阳明病,不大便,脉反微涩者,为难治,不可与承气汤。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一)茵陈蒿汤证 ◎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二)栀子柏皮汤证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二、寒湿发黄证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宜茵陈四逆汤) 三、血热证 (一)衄血证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二)抵当汤证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四、阳明虚寒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宜小柴胡汤)。 五、阳明身痒证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第三章 少阳病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少阳病的其他表现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三阳合病,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兼太阳证(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二、少阳兼阳明证 (一)大柴胡汤证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胸胁苦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证具,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二)柴胡加芒硝汤证 ◎伤寒,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三、少阳兼里虚寒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少阳本经兼证 (一)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二)柴胡加龙牡汤证 ◎伤寒,下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四章 太阴病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心下痞满,脉微者,理中汤主之。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桂枝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桂枝加芍药汤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第五章 少阴病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的其他表现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二)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三)白通汤类证 1、白通汤证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2、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 (四)真武汤证 ◎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五)附子汤证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六)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七)桃花汤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八)少阴病吐证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须与四逆汤证鉴别) 二、少阴热化证 (一)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二)猪苓汤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一、麻黄附子汤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三、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四逆散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五、咽痛证 (一)半夏散及汤证(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二)甘草汤及桔梗汤证(客热咽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三)苦酒汤证(痰热咽痛)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四)猪肤汤证(阴虚咽痛)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第六章 厥阴病 第一节 厥阴病提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乌梅丸证 ◎蛔厥者,脉微而厥,其人吐蛔,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二)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芩连人参汤主之。 (三)麻黄升麻汤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第三节 厥证 (一)热厥证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二)寒厥证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三)血厥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四)水厥证 ◎伤寒,厥而心下悸,其人不渴,或呕、或下利、或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痰厥证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第四节 下利呕哕证 一、下利证 (一)白头翁汤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二)小承气汤证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三)通脉四逆汤证(同上,略) (四)下利后烦证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二、呕哕证 (一)吴茱萸汤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二)四逆汤证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三)小柴胡汤证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七章 霍乱 一、霍乱阳亡液脱证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二、霍乱兼表里寒热证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三、霍乱吐利亡阳证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霍乱亡阳阴竭证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第八章 差后劳复 一、差后劳复证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二、差后水气证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三、差后喜唾证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四、差后余热内扰证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金匮录要
第一章 五藏病
一、五藏总病
1、虚劳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炙甘草汤主之。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虚羸浮热汗出者,二加龙骨汤主之。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2、中风 ◎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者,续命汤主之。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候氏黑散主之。 ◎风引汤:除热瘫痫。
二、心病
1、胸痹心痛短气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苓杏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三、肺病
1、肺痿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2、咳嗽上气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3、肺胀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4、痰饮咳嗽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虚阳挟饮上冲胸咽,面热如醉,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冒者,苓桂味甘汤主之。 ◎咳而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主之。若内有支饮,冒而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5、痰饮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已汤主之。实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悬饮内痛,脉沉弦者,十枣汤主之。 ◎病者脉伏,心下坚满,欲自利,利反快,甘遂半夏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四、肾病
1、水气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宜麻黄附子汤;浮者为风,宜麻杏石甘汤。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 ◎皮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越婢加术汤主之。 ◎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2、气分 ◎营血虚寒,手足厥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疼,恶寒,痹不仁,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3、消渴、小便不利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4、肾著 ◎肾著之病,腰中沉重冷痛,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甘姜苓术汤主之。
五、脾病
1、呕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 ◎呕吐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
2、哕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3、腹满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胁下满痛,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4、宿食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六、肝病
1、黄疸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伤寒,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2、肝著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第二章 妇人病
1、月经病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脐上动者,此非胎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2、妊娠病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妇人怀娠,腹中jiao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3、产后病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产后腹中xiu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食饮,内补当归建中汤主之。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4、妇科杂病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宜肾气丸主之。
第三章 气血经络杂病
1、湿病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杏薏甘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历节病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3、血痹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4、肠痈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大黄牡丹汤主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5、吐血下血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附录(以下条文用到的机率要小一些)
胸满瘀血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疮痈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疮痈,排脓散、排脓汤主之。 肺痈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汤主之。 暍病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痉病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百合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蛔虫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 ◎蚘厥者,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奔豚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另见《伤寒》) 寒疝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阴狐疝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狐惑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黄汗 ◎黄汗之为病,身肿,骨节疼痛,而不恶风。(此为自拟)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