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饰北斋作品特点及深层内涵分析

 冰戈2018 2018-07-24

 

课程名称:东方美学专题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学号:1410511

任课教师:杨岚 

 

论文题目:葛饰北斋作品特点及深层内涵分析

 

 

学    院: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专    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姓    名: 张行健

学    号: 1410511

 

 

葛饰北斋作品特点及深层内涵分析

张行健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本文选择以《富岳三十六景》为主要讨论对象,简要分析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作品特点,在创作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背后的深层精神内涵。

关键词:葛饰北斋浮世绘 《富岳三十六景》

一、引言

葛饰北斋是 “浮世绘三大家”之一,并是 “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唯一一位日本人。葛饰北斋在充分吸取东西方原有绘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北斋风格”,并开启了浮世绘的风景画时期。他对后世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准备《葛饰北斋:东西方文化交界处的大师》展示的过程中,为葛饰北斋作品的精神内涵所折服。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对葛饰北斋的研究较少,故希望通过本文,以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为例,初步探讨葛饰北斋作品特点及其深层内涵。

二、葛饰北斋画作特点分析——以《富岳三十六景》为例

《富岳三十六景》,是葛饰北斋晚年的作品之一,属于浮世绘中的“名所绘”,为描绘由日本关东各地远眺富士山时的景色。初版只绘制36景,于天保2年(1831年)发行,因为大受好评,所以葛饰北斋仍以《富岳三十六景》为题再追加10景,最终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称初版的36景为“表富士”,追加的10景为“里富士”。《富岳三十六景》堪称葛饰北斋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极受市场欢迎,更在之后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名誉。可以说,《富岳三十六景》集中体现了葛饰北斋的绘画风格。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构图

首先,葛饰北斋的画作极好地运用了西方的透视、几何构图等绘画技巧。在他之前百余年的浮世绘画家就曾尝试运用西方的透视画法等,但可以说从以北斋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开始,日本浮世绘画家才真正完全掌握了透视法等理论。如《神奈川冲浪里》这幅作品,在构图上,葛饰北斋很好地利用了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进行布局。画面的主要曲线构成一个大的圆形,而画面左侧巨大波涛的轮廓描画出两个对称的圆形,近处的小波峰与远处的富士山又是两个位似的三角形。这种精细的布局使画面既富有冲击感,又带给观者一种微妙的视觉和谐。画面依然是浮世绘典型的无阴影大面积平涂,但是北斋通过压缩画面前方的逆远近法,给人带来很清晰的层次感、立体感,突破了传统上浮世绘的平面装饰特点。

另外,葛饰北斋在这组画作中大量借助画中人物的动作,例如依靠面部和身体的动向作为指出方向的表示等,以此来诱导观赏者的注意力。[1]32如《御厩川看两国桥夕阳》这一幅,船老大少发而浑圆的后脑十分引人注目。通过这一画中角色,观赏者的视线便很容易地被引到远方藏青色的富士山上了。而他手中的长橹和旁边人的扁担的延长线也恰好汇聚于富士山上。这进一步突出了远处的富士山。

(二)对动与静的描绘

在北斋之前的浮世绘作品大多是描绘静态画面的,但葛饰北斋却有大量的描绘动态瞬即的画作。在《富岳三十六景》中的几幅画作中,葛饰北斋对于动与静的刻画与把握让人惊诧。

首先,葛饰北斋极擅长捕捉动态瞬间。《骏州江尻》中,北斋捕捉了斗笠、书卷被吹散的画面,把风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巧妙地表现了出来。《神奈川冲浪里》的三角形波浪是静态的,却让人感到汹涌之意,仿佛就要将渔船吞噬。这一手法激发了后世,特别是西欧的印象派画家,在摄影技术出现后为绘画找到了新的出路。著名摄影家杰夫·沃尔有一幅模仿《骏州江尻》的摄影作品,以此向葛饰北斋致敬。

另一方面,葛饰北斋极为大胆地运用了动静对比的手法。在《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中,前方是给人以动态感的波涛、渔船,而画面远方透视灭点所在的富士山却又是静态的。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作具有更强的张力,也给观者以强烈的代入感。

三、葛饰北斋画作的深层精神内涵

画一组关于富士山的作品,是出版商结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向葛饰北斋提出的请求——事实上,在北斋晚年,画富士山的画家已经不少了。但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富士山作品,以至于其中最有名的几幅多次脱销,直至用于印刷的底版出现了磨损而不得不停止发行。让北斋的这组作品脱颖而出的是他在画中所表现出的很浓的“人”味。在《富岳三十六景》一共四十六幅作品中,只有《凯风快晴》和《山下白雨》两幅是单纯的画富士山。其余的44幅中,即使没有人出现,也有风筝、房屋这样的内容。出现在画面之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普通的农人、渔民、僧人、市民等,这种反映日本普通人民生活的画作既延续了表现市井生活的浮世绘传统,又很好地契合了日本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比如《御厩川看两国桥夕阳》这一幅,画的是一船风尘仆仆的下层市民,他们或许是劳作了一天,面对夕阳下的两国桥、富士山等美景,却因身心劳顿而无暇顾及,相互倚靠地休息着。而左边船上的人又把毛巾浸入水中涤荡着,给整体偏静态的画面带来了动感,使观赏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画作中体现出的生活气息。这幅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景致,温和而精细的线条中体现出的人情味是当时大多数其他画家难以企及的。[2]127

但是葛饰北斋并不仅仅想满足市民们的心理需求。北斋无论在气质方面,或是教养方面,本质上是个精神内向的画家。[1]30他希望在作品之中体现自己的理想。在《富岳三十六景》中,最直接的便是《凯风快晴》和《山下白雨》这两幅。这两幅作品与其他44幅明显不同:富士山几乎占据了画面的全部,而且在标题中没有写明老画家是从哪里看到的景色。事实上,人们根本找不到这样一个视角。或许背后的原因是:这是北斋心中理想的富士山。《凯风快晴》画的是代表吉兆的赤富士,雄浑壮丽;《山下白雨》画的是雨后之景,巍峨豪迈。景色看似写实,实则抽象。他画出了日本人对富士山的崇敬之情。那是北斋“胸中的富士”。

除了这种直抒胸臆,葛饰北斋还有一些作品,相对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志。《神奈川冲浪里》这一幅,从每条船上有八个人的情况来看,渔夫应该是在竞速,而由富士山上的积雪判断画中季节是春季,再考虑到江户地区抢购每年捕捞的第一批鲣鱼的习俗,这批渔夫应该是捕获鲣鱼后在努力赶往江户。画面前方的波浪给人以骇然之感,带着死亡的气息,渔夫却一心奋力划船赶往市场,因为有责任在身,面对巨浪时毫无畏惧,充满勇气,带给人一种超脱感。笔者认为,这一幅画就是葛饰北斋对自己的描画。在创作这组作品时,葛饰北斋的妻子去世,三女儿因婚姻不幸回来与他一起生活。他的孙子又沉湎于赌博,将他原本用于安度晚年的钱财挥霍一空,使他不得不寓居寺院。同一时期,安藤广重等后起之辈又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他发出挑战。尽管各方面都遭遇不幸,葛饰北斋也已年过六十,但他仍以令人惊异的热情和专一进行绘画创作,且不断寻求对自己的突破。正如《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生活有如巨浪,既推动小舟,又常常要吞没一切,而北斋自己则如同舟中肩负责任而无畏危险的渔夫——无论生活如何,始终保持着对于艺术的热情和专一。而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使命,葛饰北斋能够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正像画面灭点所在的富士山,永远是那样的安详。

四、尾声:北斋多义性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敬仰葛饰北斋。在对他不断的研究中,人们从他的作品中读出许多不同的内容。最简单的一点,是他的作品在东西方语境下的多义性。《神奈川冲浪里》这一幅,在日本人看来,体现的是渔夫坚毅勇敢的品质,甚至有一丝微妙的和谐在其中。但对于西方人,巨大的波涛,有如爪子却又更加骇人的三角波,使得画中人物在恐怖景象面前显得异常渺小。再加上所运用的低视点处理,欣赏者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幅画很好地体现出伯克所论述的崇高感。而葛饰北斋更多的作品体现出更加抽象、复杂、多义的内容。或许这也是葛饰北斋能够名垂后世的一个原因:他的作品永远能带给人想象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