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浮而紧并非伤寒专属脉象-《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201

 鉴益堂 2018-07-24

阳明经、腑似是而非的脉象和症状,经、腑之热杂存,最容易导致医者治疗失败,令病情加重。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浓,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一段介绍了本条初始的阳明病症状。脉浮而紧一般情况下是太阳病伤寒的脉象,但也有特殊情况,脉浮也有主热的情况,这时候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说明是阳明经有热,与伤寒的轻取即得,重按无力有区别,而脉紧则主邪气盛;咽燥口苦是阳明经热邪上扰清窍,咽喉和口都在阳明经下;腹满是阳明经热邪壅滞气机,喘则是阳明之热动膈而迫肺;发热汗出阳明经热外越而发热,同时热迫津液外越而汗出毛孔;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经有热,同时也说明没有寒伤阳气;身重也是热邪壅塞气机。上述症状都是阳明经热的表现,本来应该用清阳明经热的白虎汤,但脉浮而紧容易被误为伤寒表证。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这是误为伤寒表证,而使用汗法(麻黄汤),结果导致津液大量丧失,本来是经热转变成为胃腑干燥,并随之出现热象,胃热上逆心之清明,出现心愦愦反谵语,就是心中烦乱,心主语言功能失常,出现说胡话。胃腑干燥容易出现糟粕内结,如果脉象转滑而疾,刘瑞瀜说,宜小承气汤和其胃气。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温针即将针灸针刺入相关部位,然后加热针柄,使热气传递到体内,借以发汗,与前叙烧针虽同属火法,但略有不同。本例医者看到脉浮与喘,误以为肺寒气逆而采用温针,刘瑞瀜说,温针伤荣,邪循脉陷,热灼血分,必至怵然惊惕、烦躁不眠,脉涩数而大者,此邪之干心也,宜白虎汤加干地黄法双清荣卫之热;若脉转沉数者,此为入里,宜黄连阿胶汤法治之。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浓,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刘瑞瀜说,若医以腹满而喘为热实在里,不辨经腑之分,但属阳明便与峻下,则腑热未实,必糟粕去而胃中空虚,正气陷而客气上逆,筑动膈内,懊恼烦热,此胃阳外泄,热郁宫城之内,外不在表,内不在里(表言肌腠,里言胃中),心中悗热,若舌上有白苔者,此邪结上焦,下后脉象必关上濡弱寸口独大,宜栀子豉汤,清浮热而解郁结。陈修园则说,导火热以下降,引阴液以上升。

栀子豉汤用于治疗阳明经热,热在上焦。

本条主要是辨别:1、脉浮而紧不是伤寒的专属脉象;2、邪入阳明病邪区分在经或在腑,二者治疗方法并不相同。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