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81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27)

 同人王皓宇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白胎者,栀子鼓汤主之。

仲景经常所称的“阳明病”,可能是指阳明本身的病,也泛指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阳明病。人体产生的“余热”绝大部分要通过皮肤毛孔的开合散出去。“脉浮而紧”,反映的是病依然在表,内热不能从皮肤正常散出,所以内热导致咽燥口苦。内热积蓄在身体内向上拥堵肺就会感觉到喘,肺的呼吸受阻人体缺氧就会感到身重,腹满也是身体内热拥堵的表现。内热持续在体内积蓄,人体就会不再感觉到冷,而感觉到热。当身体已经有内热时,发汗就会导致内热进一步加剧出现燥热,人体的血液主要也是由水分构成,津液血液丧失就会导致心中不舒服而说胡话。温针是指用烧热的针进行针刺,在汉代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这时使用温针是不正确的治疗方法,会进一步导致受惊吓和烦躁失眠。

如果错误的使用的下法,也会到会津液流失,肠胃空虚,“懊侬”是一种空虚后悔的感受。人体抽象感受实际上和人体物质感受关联在一起的。栀子鼓汤对应的是内热积蓄在胸膈,“舌苔白”是用排除的手段来说明热在胸膈而不在肠胃。如果热在肠胃,舌头会出现黄苔。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对应的是内热在体内拥堵伤肺而感到口干舌燥,如果津液损伤严重,加入人参补充得更快一些。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者,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上五位,以水四升,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人体在遭遇伤寒时,疾病并不是一个“标准”变化模式,而是与病人的体质相关。身体平时津液不足,膀胱和肾有问题的体质。在遭遇伤寒时,内热很快会传递到肾和膀胱,膀胱的汽化出现问题就会感觉到口渴、小便不利。通常感觉老想上厕所,但是去了又尿不出来,有涩和灼热的感觉,西医通常认为是膀胱炎或者是肾炎,尿检通常带有加号,出现漏蛋白或者有红细胞。

人体的每个肾脏大概由100多万个肾单元构成,每个肾小球过滤血液的滤膜受到肾和膀胱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通常,红细胞和蛋白质的体积大,尿酸的体积小。当肾过热时,其滤膜的过滤作用就会下降,不应该被过滤出来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就会流到膀胱造成血液中营养物质流失。

猪苓汤的猪苓、茯苓和泽泻三味药可加强身体的水流向肾和膀胱,滑石有润滑的作用。人体的血液和尿液中有大量的盐分,肾和膀胱过热时里面的盐分就会被“析出”,这些小盐分颗粒在肾脏和膀胱中就会有刺痛的感觉。阿胶配合滑石有保护肾脏和膀胱,润滑防止损伤脏腑的作用(点击链接查看123篇《猪苓汤》)

224.阳明病,汗出多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出汗过多导致口渴,说明肠胃的津液已经不足。猪苓汤的作用是引导津液流向肾和膀胱,通过增强排尿的方式加强肾和膀胱水液的流通。但如果胃中干燥,通过这种方式,会导致肠胃津液的进一步流失。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强人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对于体质平时虚寒的人,遭遇伤寒,很快会转化为寒证。津血严重亏虚的人,外寒入侵皮肤表面,人体的气血循环被破坏后,很快会出现缺氧的寒证,常见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身体的热量不足时,胃肠道变冷很快就会出现腹泻拉肚子。炙甘草的甜和蜜汁的作用有维持身体津液和柔缓的作用,干姜用来温暖胃肠道,附子通过温暖心肾来加强人体的血氧循环,提升人体的温度,促进热量再生。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人体的胃肠道靠热量来维持基本消化吸收和运转,如果肠胃虚冷,则胃肠道的吸收和运化能力就会不足,食物和水分就不能经胃肠道吸收到血液循环。食物堆积在胃肠道不向下,饮水就会吐出来。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仲景经常用对仗的方法以示差别,故意把冷热虚实等相反的情况放在一起。如果出现脉浮,说明表太阳受邪,内热壅堵在身体出现口干鼻燥。能吃则意味着胃肠道有热量,内热积蓄上浮入肺就会导致流鼻血。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鼓汤主之。

错误的使用了下法后,手脚暖,排除结胸证,心中懊侬反应了湿热郁结在体内。饿但是吃不下去反应了身体有虚热,肠胃并没有真正的热,伴随着头面出汗,说明热还是郁结在身体内的胸膈和皮下的三焦,和第221条相似,还是栀子鼓汤的对应症。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人体的太阳,少阳均可引起阳明病。第221条讲太阳病引起的阳明病,这一条讲少阳病引起的阳明病。

人体皮下的三焦组织是水液流通的二次通道。和自然界相似,人体水液的运行也伴随着人体代谢传递热量。少阳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热量交换失常而出现潮热。大便溏反应了胃肠道并没有热,水液在胃肠道分配的多,小便自可反应了水液向下的流动还算正常。胸胁是少阳经经过的地方,胸胁不舒服,反应病邪的部位在少阳,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适用证。(点击链接查看第112篇《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这一条依然说的是少阳病导致的阳明病。和西医的化学视角不同,中医更像热动力学视角,人体的五脏六腑在协同“做功”。譬如,汽车的散热系统异常也会导致发动机异常工作。

胁下是少阳经过的地方,“呕”反应了气机上逆,舌上白胎反应了胃肠道没有内热,邪气在少阳。用小柴胡汤疏导少阳后,人体系统之间的“链接”疏导正常,津液开始正常流动。津液通过肠胃和其他组织的流通恢复正常,出汗也反应了津液正常流动到了皮肤。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从腿部在人体的正面行经过腹部,风寒入侵到胃经会导致腹满。人体的经络系统犹如布置在身体的一张网状结构,里面传递信息和能量。阳明经受邪很容易传递到少阳经。脉弦、浮大、两胁痛、反应的都是阳明经传递到少阳经经过的地方。少阳三焦经是人体的水道,小便难、身体眼睛黄都是水液滞留在身体变成湿所致,潮热是水液流动变差导致身体积热,恶心也是水液流通积攒在肠胃导致。耳朵的前后是少阳经经过的地方,肿反应了水和热滞留,通过针刺疏导的方法可以治疗。如果脉象持续弦浮,则反应了病依然在经,不在里,可以继续使用小柴胡治疗。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仲景使用排除法,如果仅仅是脉浮,没有其他症状,用麻黄汤解表。

类比“动力系统”,人体依靠脏腑的机能实现动力运转。如果脏腑机能较差,遭遇伤寒,人体的自我“弹性”修复能力就比较差。通常风寒闭表导致人体皮肤散热卸压能力下降,水液在身体内“失重”上悬就会导致腹胀、小便少。

当病人体质较差,身体弹性恢复机能不足,出现尿不出来,腹满加呕吐,这时治疗起来难度就比较大。遵循仲景“先里后表”的原则,病人在体内脏腑虚弱的时候,治疗要先治里,后治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