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下的情况,这是大结胸重证,同时还伴有阳明腑实证,特别容易误判使用承气汤,但只有使用大陷胸汤才能治好。 原文: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风寒感冒不能重发汗,应该微微似汗出才能好,假设大汗流离,病必不解。医者看发汗无效,而复下之,病必陷于里,亡失津液,胃中的水分也被夺,产生了“不大便五六日”,是阳明腑实证的特征,并使得“舌上燥而渴”,舌燥口渴,这是阳明燥热伤津的表现,“日晡所小有潮热”,下午三到五点左右,就象海水的涨退潮一样,会出现很有规律的低热,说明病人的阳明腑实证并不是太重。 但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却是一个比较重的结胸证,是一个大结胸的重证,结胸范围从心下一直到少腹,硬满说明是实证,痛不可近说明结胸的病情严重。 所以这是结胸证又伴有阳明腑实证,治疗不能用承气汤,只能“大陷胸汤主之”。郝万山教授说,大陷胸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一些急腹证,比方说用于肠梗阻,用于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尤其是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在临床疗效上,还是比较确切、比较可靠的。 郝万山教授生动介绍了一个清朝“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病例: 清末有一个医生叫王季寅,平素就有慢性的胃痛,有一天出诊回来路上,胃痛突然发作,痛如刀割,回家后就把邻居的针灸医生请来扎针,却没有解决问题。考虑自己两天没有大便,肚子又很硬,就开了大承气汤,喝完是排出一点大便,可是肚痛没有缓解,然后又吃了一付大承气汤,结果大汗淋漓,辗转反恻,心慌心跳,就要虚脱,急进独参汤一杯,恢复了正气,虚脱的症状缓解了,可是腹痛如故。突然想到曾经背过《伤寒论》,"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一碰肚子,真是不可近,从心下至少腹硬满。既然大承气汤不行,那我就用大陷胸汤试试吧!喝了大陷胸汤以后,发现其作用和大承气汤完全不同。大承气汤喝完后直抵少腹,不到半小时就拉了,而大陷胸汤药力盘旋于胸膈之间,过了半天的样子,才泻下如棉油汁状碗许。显然上消化道有穿孔,有出血,所以大便有潜血,顿觉胸膈间宽畅疼痛缓解了,但没有完全缓解,过了半天再吃一回,胸膈间的疼痛再进一步缓解,第二天再吃,第三天再吃,最后发现肚皮软了,发现压痛、反跳痛消失了,而且能够吃饭了。他觉得肚子还有点不畅快,说我千万不能留根,再吃一回吧。没想到刚咽下去就觉得心如掀,肺如捣,五脏鼎沸,五脏象开锅一样,随后心慌心跳,全身无力,大汁淋漓,又要虚脱,又急进独参汤一杯,总算正气又恢复了,肚子也软了,也不痛了,终于治好了这个病。 本例也说明大陷胸汤确实不能过度服用,但在拉肚子后,还是可以继续适当服用,不过这个度一定得掌握好。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
|
来自: 鉴益堂 > 《38[中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