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清净愿力 2018-07-24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道北是一个在民间传的响亮,

地图上却找不到的地名。

铁路工房是道北的标志

在道北提起铁路工房妇孺皆知,最有名的有特字工房、天地工房、地字工房、元字工房和丁字工房。最早的铁路工房是1935年西安铁路修通后,为铁路工人修建的公寓住房,工房是道北最早的现代建筑,也是这里的重要标志之一。

道北土著居民是童家

道北的童家巷位于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正南面,曾是火车站北侧及自强东路南侧最宽阔的街道。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著录,“童家巷得名于公元1615年”。因明代童姓人居住而得名,他们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代。至清代,童家人丁兴旺,成为当时丹凤门址附近午门社(唐时为午门坊)的一支大姓。

在西安人眼中,“道北”就是“铁道以北”,穿过西安古城墙的北大门,跨过陇海铁路,便置身于道北的拥挤和喧闹中,一般指陇海铁道(火车站)以北,龙首村以南,东到太华路,西到红庙坡这个区域,但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在自强路、二马路一带。

随着西安火车站北广场改造项目启动,作为西安现存最大的棚户区,3000多户居民搬离,也意味着“道北”一词成为历史。看看下面这个视频,听地道道北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视频时长18′12″,强烈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1938年,为阻止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坝,这次人为的“黄河泛滥”,导致89万中国平民丧命,1200万人踏上流亡之路。紧接着,河南又遭受罕见的旱灾,数百万遭受黄河决堤、旱灾、战争疾苦的河南难民沿着陇海铁路,一路向西逃难,荒凉破败的大明宫周围及火车站以北地带成了逃难灾民的栖身之地,“道北”和“道北人”遂之成为此地、此地人的代称。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此后,战争沦陷区的难民不断大量迁居此地,外来居民占到当地人口的80%以上,远超过原住居民。他们靠搭窝棚、挖窑洞栖身,在这里形成了西安一个新的居民群,其后又因陇海铁路机务段和大华纺织厂而成为产业工人及家属的聚居区。

抗战时为了防止飞机炸弹袭击,西安城墙挖了很多城墙洞。抗战以后,很多难民看到有城墙洞就住了下来,到最后很多都成为了自家的院子。70年代以前,西安城墙北边很多城墙洞都住着人。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现在,流传着“河南棚子河南担”的说法,一场大水,一条铁道,一根扁担,逃难到西安,就是说那时候的河南人居住在棚子里,全部的财产只有从河南用扁担挑来的一些家当。于是,几十年来,“河南担”成了当地人对河南人的称呼,有的陕西人还讥讽他们为“河南蛋”。

大杂院、说河南话、喝胡辣汤,这是西安人对道北人几十年印象的沉淀。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那么多河南人集聚于此,他们是怎么生存的?河南人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什么苦都能吃。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工作,摆个地摊,打个零工,捡个垃圾等。有的人干脆什么也不做,仅靠一点房租生活。最早期使用人力车,之后是架子车,当时的小型运输基本靠人拉着架子车,那些等着帮人拉车的人都是河南人,在当地叫“挂坡”。他们总是早早就蹲在坡下,以此为生。50、60年代公司合营,成立了运输公司。直到七八十年代,机械化后就出现了蹦蹦车,来西安的河南籍后裔就开始开蹦蹦车拉人,到最后发展到简单的汽车。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道北女子的泼辣是有了名的,尤其是那些河南大嫂,她们敢和男子摔跤、掰手腕,干起活来也不含糊,100斤重的水泥袋扛起来就走。盖房扔砖,扔得狠接得准,不时还要耍几个花样,博个彩头。但她男人面子挂不住了,生拉死拽,非把女人弄回家去,没钱养老婆在道北人看来那是件很丢脸的事。

西安新丝路茶业

首相说好的中国茶-古渡坊

小程序

为了让妻儿过上好生活,有时仅仅是为了填饱肚皮,道北男人到火车站扛麻包,到建筑工地打小工。当然,在道北男人中也有发了财的、成了款的、变成腕的,但那毕竟是凤毛麟角。“有钱了喝酒,没钱时睡觉。有钱了吃肉,没钱了喝汤。”这是道北人原生态,也是其粗放豪爽性格的表现。当男主人在外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回家里,望着家里简陋的住房,时常停水停电的处境,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恶劣环境,突发感叹,却无法改变时,何以解忧,唯有这杯中之物,一醉方休。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关于道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多数西安人的脑子里,也带着这样的传奇色彩——鲜血、拳头,充满着暴力美。道北被西安人视为畏途,“出北门,上北坡,野鸡贼娃一窝窝”。原本北门无过,只是那北门外就挨着“道北”,在西安,一但挨着了“道北”,那就难免有了些凶险的隐忧。

灰色的街道、窄窄的一线天、低洼棚户区、大杂院、说着外地话的道北人,在曾经的大明宫脚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人员结构复杂、经济发展滞后,这里曾是西安城治安最差的地方。入夜之后,童家巷、西闸口都成了刑事案件多发地区,在晚上10点以后,街道上就很少有人走动。很多出租车的司机一听说乘客要去道北,宁可亏钱拒载,也断然不敢前往。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还出现了让许多人谈之色变的“小黑”。也许,这个名字在西安人的印象里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很可怕的势力。放在古代,他大概可以够得上是江洋大盗的级别,后来,他被公安机关捉拿归案。但是,在出租车司机嘴里,在小杂货店老板的酒后,他的故事还在不断流传,似乎都演变成了一种传奇。

“小黑”们无一例外地生于底层,长于逆境,他们造就了道北的暴力传奇。若说西安城真有江湖的话,那充斥着离经叛道、曲折离奇故事的道北当之无愧。

70多年来,道北的河南人后裔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虽然,道北的河南人仍然喜欢喝“胡辣汤”。不过,他们已接受了羊肉泡馍、麻酱凉皮、锅盔馍构成的陕西大众饮食。在道北生活的陕西人也适应了河南人的饮食特点,喝胡辣汤也成为他们的饮食习惯。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道北的河南人有一部分已经迁走,而大部分还留在原地。同是逃难而来的人,而今其生存境遇已有了天壤之别。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或靠个人打拼,或依赖某个机缘,有的成为政府官员,有的功成名就。留守的河南人的住所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拆除了简易棚,在原地纷纷盖起了二层或三层小楼。那些小楼杂乱无序,错落无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北成了西安棚户区的代表,窝棚、土坯墙、脏乱差的居住环境,让这里成为城市的脏乱区。狭窄的小巷子、拥挤的大杂院、气味逼人的旱厕和上着锁子的水龙头,构成了道北棚户区给人的第一印象。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近年来,曾经的道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民间名声“响亮”的道北地区,现在已经很少在新闻里听到、在报纸上见到了。随着棚户区改造、地铁通车,这里逐渐繁荣祥和起来,市场治安和社会秩序明显改善。道北,这个“落后、破旧、暴力”的代名词已经成为历史。道北的印记,也如同一抹旧色在逐渐褪去。

如今的道北,已经变成西安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昔日的棚户区被拆除,堆积如山的垃圾堆被清理,转变为城市中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的区域。道北人的这段历史也将被极尽繁华的盛唐气息所淹没。

道北,西安曾经的江湖

而西安火车站北广场的大规模修建,也将把童家巷、笃臣巷、自立路等道北最后一片棚户区拆除,道北棚户区即将成为西安人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