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感冒兼里热的治疗《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31 

 鉴益堂 2018-07-25

风寒感冒如果没有及时发汗,或者发汗不够,寒邪就会向体内发展,也就是入里化热。这时候表证还存在,感冒还没有好,而里证也已经开始出现。对此情况,本条由病情浅到病情深,逐步进行分析,不过并没有提出药方,本文试提出药方。

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本条实际上可分为“小发汗”、熏汗和“更发汗”三个部分。

“二阳并病”,这里指太阳经和阳明经并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并病是指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先后之分,称为并病。并病只出现在三阳经,三阴经没有。

本条因为太阳经刚得病时,应当发汗,但汗出不通彻,感冒没有好,结果转阳明经,病邪进入胃肠。寒邪进入阳明经以后,就会入里化热,阳明经包含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是水谷之道,受热后就会把胃肠里的津液以汗的形式逼出体外,表现出“自微汗出”,即使不动也会出汗。这时候如果不恶寒,没有怕冷的感觉,说明太阳之证已没有了,可以考虑用泄下的方法来治疗。但如果除了不恶寒以外,“太阳病证不罢”是说还有其他的感冒病症存在,这时候还是不能采用下法,“下之为逆”,是误治。怎么办呢?“可小发汗”,说明适宜采用小发汗的方法来解决,但必须兼顾津液。因此可以使用桂枝汤类,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来发小汗,或同时去除里热并保护津液。 

“面色缘缘正赤”即面有热色之象,其原因是“阳气怫郁在表”,这里的阳气实际上是寒邪与卫气的混合,它们浮在皮肤表面要出又发不出来,郁结不舒,这时候“当解之熏之”,熏也是取汗的方法,分为是药熏和火熏,类似于现在的湿蒸和干蒸。药熏治感冒是用蒸汽(多有加中药如荆芥、艾草等)对患者进行熏疗取汗,火熏类似今天的干蒸,二者都可以防止热性药发汗时再伤津液,产生便秘等症。如果需用药“解之”,也可以使用上述小发汗的药方。此处的病情比上面小发汗情况稍重,但又比下面情况轻些。 

如果原来的感冒比较重,而且“发汗不彻,不足言”,汗发不够,以致产生“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躁烦是热邪无从外出,内扰不安,“短气但坐”是感觉呼吸不畅而喘,尤其是躺下更厉害,只能坐着舒服一点,太阳、阳明“二阳并病”引发较重的、复杂的症候。“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需要用的发汗药力量要足,且要解烦躁,可以用大青龙汤“更发汗”兼解烦躁,如果病情轻些也可以考虑用越婢汤。外证解除以后,若阳明证还存在,则依仲景先师的辩证方法,或泻心汤类,或承气汤类,随证治之。 

“脉涩”应该有误,脉涩是血不足,血流不畅,不该用汗法。从文法看。“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这句话也是多余的。下一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也证明“脉涩”有误。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