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l1127 (2013-11-25 11:56:40)
古人记载:最初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创造的。文字刚造出时:“天雨粟,鬼夜哭”,那可不得了,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就是借助文字,我们几千年知识的结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产生活才得以传播总结延续发展——我们才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人,“文明”者,文化昌明之谓也。
每每捧读《尚书》《诗经》《史记》《内经》······由衷地感到中华文明历史之悠久绝非虚言。三四千年前的人类实践和精神的活动讲述得如在身边眼前。除了语句上的古奥有些距离,文字竟然穿越岁月,一以贯之(上世纪五十年代新推简化汉字才是几十年的事),这构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时空隧道,使今人可在各种书史记载着的年代中观览体会,温故知新,幸何如哉。
但是,也有例外的事情发生:有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字却消失了,如历史上的西夏国,现在除了新疆沙漠中的遗址尚存,支离残存的文字,很少能被解读。比这更令人叹惋的,还有战国时各国的文字。据充满神密的天命观的虔信者记述,周文王姬昌为了推翻商纣王暴政,救民于水火,在渭水滨访贤,遇到了姜子牙,交谈中深为折服,就请姜上了自己所乘的车子,文王亲自牵车走了九九八十一步,这奠定了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成功后建立了延续了八百一十年之久的周朝(平均拉一步车享有十年的统治权,这劳务费可够贵的),但是后期足有二百五十多年,是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这时是周室的统治衰微,诸侯各国伺机问鼎、图谋王霸。政治上亮出各种旗帜:尊王攘夷、合纵连横。思想文化上也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文字上各国自由发展“一字数形,随意增省”。随着秦国扫灭六国,天下一统,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战国各国的种种遗存竹帛烟销灰飞烟灭,痕迹难寻了。偶有出土的器物,残留零星符记,因缺少规律可寻,且难以左证,后人读来也如天书一般。
这就是至今少有解读的战国文。
其中,个别国(如楚国)有竹木简牍出土,有较多文字出现,就有较大的跨越进步。但多数国家的文字多见于陶器瓦当上,以地名职官衙属名出现,因此解读也多是仁智互见,和猜迷一般,难有令人心服的确论。这种求证未知的朦胧美,自有吸引人的地方吧。
下面发一组战国时齐国陶制器物上的文字:
用这当成闲章还是真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