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脱道、菩萨道的观境

 晚饭0405 2018-07-25
博客开篇说:止是修,观是行、止观成,入圣境,真假名、有佛性,出三界、见大乘!

这段小文中其实已经说明菩萨道和解脱道之间的关系,真正能够体悟菩萨道(大乘)的殊胜,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不受三界的束缚,如果不然,我们所了解到的菩萨道都是“相似”,“纸上谈兵”的....所有大乘经典在开篇都会有宣说此经典的缘起,其中都会明确告知需要进入什么样的三昧,也就是说大乘发心和自利利他事业是在大乘三昧中完成的。所以佛教行者真是以菩萨道为目标的,就必须精进大乘三昧的能力,不然菩萨道对行者而言只会是文字道理,理论学说而已。

佛教的观境的中心内容是通过“蕴、界、处展开的,所谓蕴,即五蕴,我们从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执着有“我”,通过这五个方面观察,容易破除我见、我执;界,即十八界,也就是我们内外身心运作分成18个区隔“块”,所谓世间其实就是这18“块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其中迷茫,我们也必将在其中觉悟;处,即十二处,也就是18界中涉及身心交互的“接口”的部分,“接口部分是最容出问题的,我们在“接口”处接受信息而烦恼,我们又通过“接口”造业,我们通过“接口”认知各种道理,我们又通过“接口”修行。

解脱道的观修从个体身心的“蕴、界、处”展开;菩萨道以无量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构成的“幻网”作为观修的边界。所以菩萨道的观修必须以解脱道为基础,一个于自己个体身心边界还迷惑的行者必然会迷惑这芸芸众生构成的“幻网”。

但解脱道修到何种程度就可以进入菩萨道这是可以探讨的:一般我们认为证三果(阿那含果)后再进入菩萨道会比较靠谱,因为这种情况的行者欲界的贪和嗔断除后,在行菩萨道时不容易有“染”,智慧力强;也有的主张初果和二果后进入菩萨道的,初果和二果已经破除我见,而自身人间欲望还没有断除,因此对众生在各种欲望中煎熬能“感同身受”,容易升起悲心,但容易“染”和退失;以四果(阿罗汉)的成就进入菩萨道也是可以的,但这种回小向大比较困难,四果圣人没有烦恼(要成佛也是一种烦恼),需要有很强功德力的菩萨才能带动这种人进入菩萨道。我个人推崇以三果的断得进入菩萨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