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藏有一块和氏璧,这块壁是西汉的,尺度在玉璧中算大号。 马未都的“和氏璧” 根据马未都的的数据统计,现在有记录可查的大于这块壁的实物全国不会超过十块。这块玉璧的尺寸有29点几不到30公分。三层纹饰,外面是饕餮纹,中间是蒲纹,里面又是饕餮纹。当年卞和的和氏璧就是这么个东西,再大也大不到哪去,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从战国到西汉的壁最大也就35公分左右,比马未都的这块刚好再大一圈,厚度也就是这个厚度。 历史上讲卞和献和氏璧给楚王,后落入秦始皇手中,被裁出四寸见方,做成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但根据马未都的考证以及实物对比,裁出四寸见方是可能的,但厚度不够,它做不成玉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和“帝印”的厚度都是1.8公分左右,以及1968年13岁少年孔忠良放学途中无意间脚踢出来的刘邦老婆吕后的“皇后之玺”的厚度为2公分,汉朝前后两者玺的规制都几近相同。 吕后的“皇后之玺” 中国的玺印,从战国到汉,中间夹着秦朝,这之间的形制没有大的区别,一般都是覆斗状,有的上面带一个桥形钮,有的是一个钻孔,它的厚度跟它的体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它不可能做得特别薄。想想如果说传国玉玺像和氏璧这么薄,上面再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么薄的玉玺,怎么盖章,没法盖,拿都拿不住。所以马未都认为从这个角度讲,传国玉玺一定不是和氏璧改的。 马未都的“和氏璧”侧面 究竟传国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长什么样子,我们今天都没有看到,史书上各种不同的记载没法一一说明白。 马未都的这块精美的玉璧,如果有机会上手,就可以感受到上面犀利的刀法,所有的纹饰都非常清晰,近距离看美不胜收。 壁在我们的文化中是礼天的,《礼记》中记载有苍壁礼天,所以从情感角度讲,更愿意说用和氏璧改为传国玺,但实际上又是行不通的。 当然,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没有传下来,后人也都没有见过,对于传说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 |
|